close

雪中文化苑.jpg

雪中文化苑

 

一座博物館 天下康文化 ——朝歌紀行

文圖引用/南陽市康氏文化研究會

作者康漢傑 2022-02-07 15:12

 

大寒,四九,鵝毛大雪。我千挑萬選,選了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日子去拜訪朝歌——古衛國的第一座首都。這也是我第一次拜訪朝歌。如此冷酷而又浪漫的朝拜,讓我刻骨銘心。

 

2022119日,受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康獻堂會長的委託,我跟著康氏文化研究會的兩位同事,從南陽啟程,前往淇縣——朝歌,了解古衛國文化博物館的項目工程建設進度。因為疫情,上午九點在三院做核酸檢測,醫生說,下午四點半出檢測報告。報告可以發到手機上。我們為了節約時間,下午一點出發。高速公路上,很少車輛。到淇縣下高速,我們三人核酸報告,均綠。

 

近六點,天已擦黑兒,抓緊找酒店。然而,家家酒店門口的電子屏幕打出“因為疫情,暫停營業”的告示,就連一般的小吃店也關門閉戶。由於我們來自安全區,所以輕視了疫情防控的嚴重性。據說,這裡離有疫情的湯陰只有三十多公里。無奈,我們三人只好住工地。

 

工地在淇縣西北郊區,靈山鎮朝陽山的半山腰。車到工地,天已擦黑。我隱隱約約地看到門口一個大牌子“古衛國文化博物館”,是一個總投資達8億元的項目。

 

此時,可以用一個恰如其分的成語形容:飢寒交迫。抓緊到藍色鐵皮棚工地食堂吃飯。碎木攏起的篝火,如“寥天地烤火——一面熱”,素湯麵條,我們呲溜呲溜喝兩碗。

 

晚上睡覺又成了問題。山腳下工地人員的駐地,空調製冷差。是啊,“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我們只好不脫衣服,囫圇衣睡覺,半夜醒來腿抽筋。冷啊。

 

第二天,工地人員都去做核酸了。小黃,煮荷包蛋。我們一人吃三個。噎住飢了。

 

上午,“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工地上彩旗獵獵,荒山野嶺的賊風嗷嗷叫,雪花直往脖子裡鑽。凍得涕泗流漣,腳尖生疼。我還是抓緊時間拍照片、錄視頻,以備資料。

 

靈山街道辦事處主任張文波一行十數人來到工地。張文波主任和我們交談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有關“康氏文化苑”的情況。朝歌最早是商紂王紀念平定東夷大獲全勝而取的名字。原意是“喜迎朝陽,高奏凱歌”,寓意喜慶吉祥。康叔為古衛國第一任國君,在這裡建立了第一座首都。於是,“天下康姓心系朝歌”。

 

在和張文波主任交流中,我了解到古衛國文化博物館集納了“康氏文化苑”的全部內容。一期工程150畝,2018年開工建設。在靈山街道辦事處的協調下,“康氏文化苑”的二期工程已經完成徵地35畝,2022年春節過後開工。

 

送走張文波主任,研究會同事帶著我參觀了“康氏文化苑”的整體格局。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雪前行。

 

已經初具規模的“康氏文化苑”,前後四進院,依山漸次增高。背靠高聳的朝陽山,整個建築群氣勢磅礴。正前方是彰德門,兩邊的輔助建築已經黛瓦鋪就。和集堂的兩側,左邊是“康克清紀念館”,右邊是“康氏榮譽館”。在最高處,正中是康叔祠,敬的是天下康氏始祖康叔。左側是“康氏書畫院”,右側是“研究會辦公室”。文化苑的整體設計以弘揚“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主題。

 

“一座博物館,天下康文化”。我在想,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功莫大焉。傳承康氏文化的精髓,就是要宣教康叔“以仁德治國”的精神,傳承家風和一代代康氏精英的優良傳統,激勵更多的康家人出類拔萃、大展宏圖、報效祖國。這裡是康氏文化的展廳,這裡是康家人祭祖思源的殿堂,這裡是康家人感恩交流的學堂,這裡是康家人創業興業的課堂。

 

我到康氏文化研究會近兩個月了。通過“康氏網”和《康氏文化》,了解了一些康氏文化苑建設的情況,了解了一些各地康家人的活動。我被他們的精神感動著。這些人為了康氏事業無私地奉獻著,慷慨解囊捐建文化苑,這裡的一磚一瓦都飽含了親情。在捐贈的善款中,那一元一角都留下了無怨無悔的溫度。

 

在風雪中的“康氏文化苑”工地跋涉,讓我體驗了姓氏文化的魅力。飲水思源,落葉歸根,不忘初心,繼往開來。

 

午飯後,我們準備啟程。七十多歲的李師傅留守工地,春節值班。他已經三年沒有回南陽老家過年了。

 

車到高速站,封路。調頭,從低速公路走,堵車,數里不見頭。想盡千方百計,歸心似箭。一直等到高速解封,才上路。

 

回望崛起中的“康氏文化苑”,我彷彿看到一座文化自信的紀念碑挺立在風雪中。

 

 

 

 

arrow
arrow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