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謝廈門宗長康章炳詩書墨藝分享

181217.jpg

距離2015年2月前往廈門參加​​

海滄東孚鎮霞文堂修繕落成慶典
康氏宗祠謝天祭典莊嚴隆重圓滿舉行後

 

因兩岸政治小三通沒開放

轉眼又經過8年~
好快
只見當年的小嬰兒和幼童
也一一慢慢長大~


這期間還好有微信群可互通

大家才能分享新訊

各自明白兩岸三地細節

歡喜霞文堂宗長們也都安康

181215.jpg

讚嘆康章炳宗長

才藝精進書墨日益佳
歡喜收藏他的勵志書法

WeChat 圖片_20230105190959.jpg

也被他投稿報章雜誌的文稿給感動

這些建言和心得

都是很淺顯~很日常的重要小事

但若稍不注意就亂了大事

並且也只有走過
我們早年的生活

才能體會

宗長的用心和苦口婆心
南無阿彌陀佛

181219.jpg

mmexport1496026722749.jpg

mmexport1491895593905_1.jpg

181216.jpg

mmexport1482194194248_1.jpg

mmexport1482195969679_1.jpg

 

新聞報導也轉貼分享宗親們

 

鹭江吟草微刊第十二期2022年

聚焦廈門金磚:專家學者評議會晤市民文明公約(2017-02-17 08:08廈門日報)

獲獎作品作者康章炳、胡玄等市民代表受邀一起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意見建議。“舉辦廈門會晤,是把廈門文明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的良好契機。”康章炳說,因此,他反復修改了兩三遍,把自己認為廈門在文明創建方面應該繼續提升的內容,如待人禮儀、交通出行、環境衛生都寫了進去,倡導人們“公共場所不喧嘩,排隊上車不擁擠,不亂吐痰丟垃圾,勤掃垃圾淨環境……”康章炳期待著,公約出台後,能通過加大宣傳,變為人人的自覺行動,對今後廈門文明創建產生更深遠的意義。

 

為老知青而作    康章炳(三班)

 

歲月流長七十庚,兒孫繞膝溢歡聲。曾留土地耕耘久,經歷風霜氣志盈。

翰墨詩詞怡此刻,悠閒情意樂今生。朝陽滿目胸舒敞,暮彩連天晚景榮。

 

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嚴峻,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為落實黨和國家打贏這場特殊戰役的指示精神,廈門覺性書畫院發揮文化群體的特殊作用,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筆書寫和繪畫出一幅幅藝術作品,謳歌在疫情防治中不顧自己安危奮戰一線的醫務及其他人員,為疫情中逆行者致敬,為奮戰一線人員致敬!

 

“十佳读者代表”被推荐人康章炳:我与报社结缘32年

https://news.xmnn.cn/xmxw/202211/t20221117_50091.html

康章炳展示他珍藏的剪報。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房舒 圖/蔡茂祥 攝)打開袋子,73歲的康章炳拿出了他的“珍藏”:大大小小的數十份剪報。有的已經泛黃,有的還是原來的紙張模樣。 “這些都是發表在《廈門日報》《廈門晚報》上的文章,有160多篇。”康章炳如數家珍地說道。康章炳是一名退休工程師,也是有著32年“報齡”的老報人。從1980年至今,在廈門日報社舉辦的各項活動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160多篇見報文章     串起與日報的不解之緣

 

  1980年,31歲的康章炳在廈門市北溪引水管理所工作。這一年,他因為單位訂報,有了讀報的習慣,最喜歡看的就是《廈門日報》,“《廈門日報》關注民生、體恤民情,還接地氣。”

  康章炳雖是理工科出身,卻也熱愛寫作,喜歡上讀報後,他開始提筆寫作,投稿文章。 1980年5月份,他向《廈門日報》投出了第一篇稿件,這篇稿件以《人民渠道人民管》為題,刊登在了《廈門日報》的第二版。一投即中,給了康章炳莫大的鼓勵。他開始頻繁向《廈門日報》投稿,他的文字簡潔有力,見解獨到。同年10月25日,他的文章《人應當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在《廈門日報》刊登。 1981年3月,他的投稿連續被刊登了3篇……“為《廈門日報》和《廈門晚報》寫稿,成了我業餘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康章炳說,為了提高寫稿水平,他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報紙雜誌,還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2006年康章炳退休,開始自費訂閱《廈門日報》《廈門晚報》至今。其間,康章炳堅持積極撰稿、投稿。 32年來,他先後有160多篇文章在《廈門日報》《廈門晚報》上見報,題材廣泛,有評論、散文,還有攝影、書畫作品等。

 

  積極參加報社活動     珍藏的老報紙有好幾箱

  康章炳告訴記者,每當廈門日報社有活動,他都積極參加。 1995年,他撰寫的文章在《廈門晚報》的“公交與市民”徵文比賽中獲獎,被聘為公交乘客監督員;他還加入《廈門晚報》的“拍客聯盟”,將投稿領域從文字拓寬到攝影,為此專門購置攝影器材設備;2007年,他為第七屆讀者節獻計獻策,獲評“十佳金點子”,在讀者節當天來到現場接受頒獎;同年,他被聘為新聞社會監督員,為廈門日報社多方面建言獻策。

  康章炳告訴記者,自廈門日報社開始舉辦讀者節起,他每一年都到場參與,端著相機記錄現場活動,照片也多次刊登在《廈門日報》上。

  在康章炳的家中,有好幾箱寶貝。 “都是日報和晚報的歷年報紙。”他說,每當遇到喜歡的文章,他都會精心裁剪下來,“有時間還會再拿出來看看。”

  如今,康章炳還關注了“廈門日報”微信公眾號,“坐公交車時就拿出手機翻翻公眾號,很方便。”康章炳說,他還學會了截圖、轉發,遇到喜歡的文章,會發給女兒一起看。

  康章炳告訴記者,因為與廈門日報社多年的互動,他的視野不斷拓展,生活的厚度也在不斷積累。不僅如此,《廈門日報》還拓寬了他通往文學、藝術的大道,退休後開始學習書法、國畫,也會第一時間把創作投給《廈門日報》與《廈門晚報》。

 

mmexport1496026727320.jpg

mmexport1496026735442.jpg

mmexport1496026746775.jpg

mmexport1496026750217.jpg

mmexport1496026755287.jpg

 

arrow
arrow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