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退休生活 情繫康氏文化苑
作者/康民軍
我是福建宗親康民軍,在康氏文化的熏陶下,在獻堂會長、德成、貫堂、叔南和許許多多熱心康家事業的宗長、宗親們感召下,我融入了康氏宗親的團隊,特別是康氏文化苑的建設,成為我退休生話的主題。
我籍貫福建莆田 ,自幼隨父母在福州定居,在部隊服役二十多年,又在銀行工作十多年,長期漂泊在外對家鄉和宗族認同感不強。 2005年我就在曾經當知青的福州郊區打造了一個佔地十多畝的休閒小院,取名康莊樂園,將父母安頓、享受,憧憬著自己退休後也能過著安逸的田園生活。康氏文化苑的開工建設,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2011年,我調任招商銀行莆田分行任職,開始與康家宗親更多的接觸、交流,參與了各項活動,讓我時時沐浴“康氏一家親”的濃濃親情。 2016年第一次參加了在南召召開的年度宗親大會,被獻堂會長熱心康氏文化,建設康氏宗祠的宏偉規劃感動了,也為康家有一位有能力、格局、擔當的帶頭大哥感到榮幸、驕傲,自己做康家的一員,理應做出應有的貢獻。
會議結束後我即向德成宗親傳達了大會的盛況和總會規劃建設康氏文化苑的構想,得到德成的認可和支持。 2017年在南召宗親大會期間,我陪同德成宗親拜見獻堂會長,達成了認建彰德門、和集堂的三千萬元標的的意向。 2018年4月在鶴壁召開的宗親大會上康德成簽下了認建承諾書。同時我也向康德成承諾,我將應邀無償出人出力,到工地完成認建的項目的落實。
2019年8月17日,我和康德成的大舅子陳玉秋肩負德成的委託,驅車來到了工地,啟動了康德成認建的彰德門、和集堂建設項目。本計劃讓承包商總包完成,但工地的施工條件不完善:工地多個墳墓未遷、地面物的賠嘗未到位、圖紙設計未細化、許多項目需要變更等等,我們認真領會總會的建設方案,消化圖紙,將認建項目置於整體工程子項目的位置,服從總會的安排、指導,採用逐個項目分包辦法,這樣用增加現場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換取早日施工,與整體康氏文化苑建設步調一致的目標。我們到工地安頓好住處後即著手在荒坡草把上整出場所,買來活動房做為辦公室、倉庫,自己動手,鋪設電纜……各項工作緊張有序地展開。
受徵地、環保、氣候、疫情、資金等等因素影響,康氏文化苑工程進展緩慢。家人的理解支持也是我能長期堅守工地的動力。由於不能在父母身邊,我在福州郊區的小院不宜年邁的老人居住,只能轉租朋友,成為福州郊區農莊旅遊打卡熱點。
我九十多歲抗美援朝當兵的老父,選擇去住養老院;去年3月份,我因腰間盤突出住院治療效果不佳,為了能早日趕回工地,病急亂投醫又聽信偏方、喝藥酒,造成藥物性肝炎,5月份再次住院。 6月份工地趕工,我80多歲的老媽牽掛我單身只影不放心,堅持要到工地照顧我,為我洗衣做飯,煎煮中藥;這裡更要感謝我的妻子,替我孝敬父母照看兒孫,操持家務,毫無怨言。前年9月添了個小孫子,我也無暇關照,全由妻子代勞。家庭的重擔全由妻子扛著。
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在工地上平時就我一人,即是司令員又是勤務兵,即是出納又是會計,即是採購又是倉管,大量的錢財物品都只我一人經辦,很多開支沒有正規發票,只有收據、白條,有些零星小額採購甚至沒有票據,…我自覺將自己置於監督之下。各項決策、用工、合同、大項採購都經過請示、商量;所有開支都列出明細,打印出微信支付流水清單做為帳本附件佐證。
為支付的每一筆款負責。在採購用量很大的釘床子零條的20公分長釘,市面上無現貨,網購一根要一元多,我們驅車百餘公里到鐵釘之都新鄉市郊聯繫廠家定制,僅4毛多錢一根。讓宗親們所捐贈的每一分線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工地三年多來除住宿、煤氣水電、往返路費、每天25元左右的伙食費外,不多例支任何款項,平時開支常常墊款,等待對帳審核報銷;面對工地資金緊張的情況,今年春節期間回到福州、莆田等地,利用團聚交流機會,積極宣傳工地建設情況,發動宗親百餘人,捐款15餘萬元,及時送交總會。
在工地上,我成了萬能的多面手。為更好地拍攝記錄康氏文化苑的建設情況,自己配備高清的手機、買來無人機,獻堂會長又給我配備了專業的照相機、錄像機,充當一名攝影師;為了讓宗親們及時地了解康氏文化苑建設動態、情況,我常以報導、動態、短消息等形式投稿於《康氏文化》、網站、各康氏微信群,充當一名宣傳員。
建設期間常有各地宗親來訪、有各級領導參觀、檢查、慰問,我都能熱心接待,兼職一名接待員;德高望重日理萬機的獻堂會長在工地都是單身支影,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我主動貼近,接旨傳令,開車接送,遞茶送水,主動當一名勤務員;工地雜事繁多,每一項都得細緻安排,檢查落實。
我是施工員;設備連接、電源問題;我是電工;工具、設備、水管故障我是維修工;工地上許多工序都很採用點工開展,我都會強化管理,全程參與、及時跟踪、檢查、驗收。班前準備好設備、工具、材料,明確任務,做好安排,班中檢查督促,還經常參與工人一同作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常常閒暇之餘修扣件,檢螺絲、鐵釘,節省每一分錢。
康德成宗親一諾千金,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的心懷讓我敬佩。在項目啟動開工之際,獻堂會長又給我們增加了新的要求:彰德門和兩側的景區辦公室是整個文化苑的門面,尚無人認建,若不同時開工,勢必影響施工進度和觀感,希望德成一同承擔下來;彰德門的大門前4根柱子原設計的是水泥的,要更換為石雕龍柱;柱子的底座全部用福建精雕細琢的石礎……。2020年疫情肆虐,經濟下行,德成的企業也受到嚴重影響,資金緊張,德成克服重重困難,確保工地各個項目按時完成。
我在文化苑建設工地3年多來,不僅目睹了工程進展的艱辛困難,更身臨其境地深切感受到獻堂會長為建苑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和家族擔當精神,他要運籌帷喔,外聯內控、掌控把握方向,又時常蒞臨工地檢查指導、跟進項目施工,關注每一個細節;特別是去年6月份至今,除短暫回去處理企業事務外,長住工地,把自己的企業、健康置之度外,不顧自己高血壓、糖尿病、75歲高齡了每天都要巡視工地的每個環節角落,擎登一二十米的手腳架、做示範、控質量,對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對生活卻是簡單應付:每天的食譜就是一份米飯,一碗青菜,一份"亂頓"…。為康氏文化苑建設所作的無私奉獻和艱辛努力讓我由衷敬仰。
獻堂會長的追求完美,不留遺憾,對得起列祖列宗的格言讓我銘記:2019年8月份獻堂會長認建的康叔祠己按設計打好基礎,安裝好了60個直徑一米的精雕細琢的精美石礎,獻堂會長感覺地勢太低,雄偉氣派難現,果斷決定將正負零升高3.8米,將這每個造價近二萬元的石礎全數埋入,重新購來60個新石礎,還加填了一萬多土方,而且要求文化苑全部建築以此為水平基準,整體拔高……。
現在大家看到的康氏文化苑宏偉挺拔,矯健地坐落在朝陽山東麓, 虎據龍盤傲視古衛國大地,都是真金白銀打造出來的。開工後首先就過到資金困難,多數認建、捐建捐款的資金沒有到位,全數由獻堂會長墊付。獻堂會長還多次發動自己企業的員工捐款,還鼓勵自己的五弟貫堂將衛君堂項目攬下……實踐會長"砸鍋賣鐵、傾其所有,也要為康家人打造一座精神殿堂"諾言,不愧對自己的名字---獻堂。
獻堂會長為咱康家人所作的奉獻、付出的辛勞,更增添我對這位家族帶頭大哥的崇高敬意!他的理念、格局令我深深感動………特別是看到他不顧年高奔走工地,常常耽誤吃飯引起低血糖反應那一刻,我內心的感動競使熱淚潸然!
我不禁要向廣大宗親呼籲:獻堂會長及其全家為康氏宗親聯誼、為建設我們康氏家族的神聖殿堂——古衛國康氏文化苑所作出的奉獻和付出的辛勞,一定能感動每一位有情義、有擔當的康姓人!
獻堂會長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他自己一家,是為我們康姓大家。大家的事要靠大家辦!古衛國康氏文化苑這一千秋文化工程的鑄就,就需要每一位康姓人的真誠奉獻!或大或小、或錢或物,你一點也不投入,何以面對族人?先已認建的項目,應該盡快動工,倘若食言,丟掉康家人的誠信,能不愧對族人?望廣大宗親都十分清醒地看到,癸卯年將成為文化苑建設的大決戰之年,誰錯過了這一年,文化苑竣工後,你再想捐獻就沒有機會了!讓我們再次攜手,共同為康氏文化苑增光添彩!謝謝大家!
回應
民軍吉祥
謝謝您分享感人~非常寫實的<情繫康氏文化苑>;閱讀完,滿腦子都在回顧思考~除了感動再感動,自己言拙,已找不到更好的詞句來讚嘆,只有由衷的感謝您,全心全力為全族人,來守護文化苑,為大家在前線當先鋒、為工程點亮一盞光明燈,您真是始祖欽點的最佳人選!
相信獻堂會長的眼光,所以您就是康氏最能倚重的功臣,您這一切的付出,天地神靈皆為證,歷史篇章,也會為您留下彩頁;很汗顏、很慚愧,台海兩岸相隔,自己雖為康家女兒,卻只是一個很單純的家庭主婦,無財無力,無法為文化苑盡更大能力,只能默默為您們祝福。
但建設中的困難,也是在考驗,宗親長們的智慧,自己有在廈們祖地,參加小小捐獻,也曾在台灣發文呼籲,希望諸多宗親們能響應,但不知最後結果是如何?!只有再盡力將大家分享的影圖結集,再重新剪輯製作上傳YT分享周知,讓全球所有宗親都能感受;文化苑是本世紀,大家共同能見證的康氏福田。
原本想參加,2023年 0428年會,但台胞證過期就作罷,只有請您~請代為問候獻堂會長,並請您自己多保重,祈請諸佛護佑,祝福文化苑建設諸事順利圓滿,所有宗親闔家吉祥安康!南無阿彌陀佛!
後記
這篇文章是康民軍宗親2023年傳來分享的,淳菁只是轉成繁體字,以及重新編輯段落,並放大字體,方便台灣宗長們閱讀,很抱歉,家務事情一忙,又耽擱了一年才貼上分享,感謝全球康氏宗親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