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祝福所有親友闔家平安吉祥! 康莊大道部落格從2013年10月搬遷到痞客邦~

目前分類:康氏文史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感恩康氏文化研究會廣東省深圳分會     會  長 康有仁整理分享 


發布日期:[2008-6-6]   



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莆田崇福里(今秀嶼區忠門月塘鄉前康村)。少時篤志好學,聰明伶俐,被稱為神童,頗受老師器重。因家道清貧,先後到水頭朱子宮和赤岐獅子岩等地拜師苦讀,輟學後挑鹽賣魚為生。他雖然麻臉,其貌不揚,但飽學多才,名揚四方。


相傳,明嘉靖十三年(1534),廿六昭華的大和,前往九鯉湖祈夢問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誠焚香,祈求仙人賜其衣錦返鄉,耀宗榮祖。須臾間,他仿佛步入一座輝煌寺院裡,望見經座內一位老和尚在聚精會神地揮毫書寫,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請教夢示,忽而不見所在。對於這一夢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後,仍勤奮苦讀。


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康大和入京應試,果中 二甲 進士第九名。選庶吉士,授翰院編修。嘉靖十七年,內兄病故,回家料理喪事。三年服闋,于嘉靖二十年,補任同考會試及預修會典。嘉靖二十八年,主試順天府。與宦官贊同事,錄文多出於大和之手,遂遷任右春坊諭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會考武舉,是年遷升侍講學士。


當時,嚴嵩攬權,結黨營私,大和秉性純樸耿直,絕跡權門。出仕後將近20年,未獲升遷。嘉靖卅三年(1554),大和探親重遊九鯉湖。留下詩云:二十年前此地遊,湖光山色兩悠悠。此日重來湖上望,松風吹雨浪花浮。蓬萊勝景無今古,藥爐丹灶翻龍虎。遊人已許探玄機,名利紛紛何足數。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慮漸消除。玉堂金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躊躇。君若不見錢若人,學士勳名高太史。又嗟不見陳希夷,終南高臥老明時。又夫出處非無意,火滅字畫豈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調,試向仙翁一問之。他回憶當年乞夢的情景,歷歷在目。


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三十四年(1555)。帝念大和視篆勤謹,詔晉南京禮部侍郎。適逢河洛寇發,都御史李某請在鳳陽建城及移高牆,士民聚集在泗州上阻攔。朝廷派遣康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機前往核實此事,眾人都說:中都乃帝業所基,陵寢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輕議。於是,僅遷移高牆,城池仍為舊址。士民當作撫臣,不便阻攔上奏,此事就逐漸平息下來。


康大和職守南京禮部八年,沒有上調,感到自己這一生大概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了。鬱悶之餘,作《拙官賦》以自嘲和明志。到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又被晉升南京工部尚書。當時任南京工部侍郎的林庭機是大和的同年進士,故二人十分投契。一日,大和偶對林庭機談起青年時到九鯉湖祈夢之事,林聽畢頓有所悟地對大和說:你名大和,夢見和尚在書寫,連起來不就是和尚書了嗎?看來你官至尚書,九仙早已預示。大和聽了林的圓夢之論,自然心悅誠服。


康大和升任南京工部尚書不久,風聞嚴嵩黨羽欲構陷於他,便自引咎骸歸鄉,但皇上未允。一年後,他再次上疏,自陳休咎,聖上看難以挽留,只得詔準其致仕回家。


適逢興化郡城正淪陷於倭寇,大和只好僑寓嘉興朋友家,三年後始歸故里,住在莆田城裡花巷(今花門巷)安度晚年。十年之後,他與引冠林雲同及諸儒共倡詩社、詠詩對答賦詞。專邀裡中耆宿入社,人稱尚書社


那時,興化郡守呂一靜,邀請康大和同城中幾個有才學的人,續修郡志。書稿完成之後,大和認為初稿出於眾人之手,其中有失實之事,必須重新加以修改刪定,眾贊同其意見,遂以修改。


康大和出身於貧困農民,為官敦厚朴實,不事喪舉。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一生著作《礪峰集》若干卷。


萬歷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纂修《興化府志》36卷。因年老力衰,積勞成疾,于萬歷五年(1577)鶴駕西歸,享年70歲。萬歷六年賜葬于華亭雲峰村,墓前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碑者系工部尚書康大和


前康村民自發保護一塊明朝墓碑


~來源: 湄洲日報~


本報訊 (記者 吳偉鋒 文/圖)昨日,本報新聞熱線2698152接到一位姓葉的讀者反映,在福建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一山上看到一塊墓碑,上面寫著:誥贈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毅庵 康 先生墓道。
  


隨後,記者來到月塘鄉前康村了解情況。到了山上,看到一只大石龜上面立著一塊高約 3米 的明朝墓道碑,碑文用正楷繁體字書寫,頂端刻皇明二字,並雕有龍紋。石碑兩邊還寫著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年家晚生永新尹台書隆慶戊辰仲冬吉日南京工部尚書孫男大和立等字(如圖)。原來立碑者不是別人,正是 康毅庵 先生的孫子,明朝隆慶(1566-1573)年間的工部尚書、大儒康大和
  我們這出過大人物!說起石碑的主人,村民們都很激動。71歲的村民宋清泉說,一般來說,從墓道碑開始直到墓地,都可以算是陵墓的範圍。毅庵先生當年葬於幾裡之外的一座山上,當年這個墓道的工程肯定很浩大。為了講解這段歷史,宋清泉還搬出了村裡的一本族譜。上面記載著:明朝隆慶、萬歷年間,興化地區學風鼎盛,出現了六部五尚書的盛況。立碑的康大和就是其中一位。他身為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被明朝皇帝稱為一代儒宗
  當地的老人們說,關於這位康大和尚書,還有許多離奇的民間故事。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石碑曾被推倒,由於旁邊樹木架住才沒摔壞。雖然尚未得到文物部門的認證批文,村民們還是將它當成寶貝一般,不僅清理了旁邊的雜草,更湊錢在周圍建了一個圍欄加以保護。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姓南遷北移情況  作者: 浩雨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姓氏源流研究是一門古老而嶄新的學科,是一門集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倫理學、語言文字學於一體的邊緣學科。自有文字和家庭產生以來,每一個人無不打上血緣、親緣的烙印。  


中華民族究竟有多少康姓呢?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我國新的“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康姓位居91 ,佔0.27%,這項調查和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完成的,歷時兩年。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共獲得姓氏4100個。通過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康姓作為中華大家族中的一員,在中華歷史的進程中,因歷史的不斷顫變也經歷了遷移析出。


一、南遷康氏族人情況
  
從康氏早期播遷的足跡上,亦不難看出康氏早期播遷源于衛都的遷移,當然康氏子孫的活動區域此時期還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從秦代開始,康氏子孫已經向西、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東平一帶的望族,並形成京兆、東平兩大郡望。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初期政府在西部邊疆置都護,西域各國來朝,康居國亦遣王子待詔河西,因留不去,其後子孫以康為姓。這支康姓人口相對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地區,隨後進入陝、甘、寧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康姓分布在大江南北,東南移民安徽與浙江。南方逐漸集中了很多康姓,如福建的永春市(泉州)的玉鬥鎮就有27000餘人。


莆田自古是河洛移民的中轉站,其歷史悠久,人文發達,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先民聚居。秦漢之際,一些越人入閩後擇境內定居。隋唐時期,入閩避戰亂的少數中原士民遷居涵江。其中康姓,後唐明宗時(926933),大理寺少卿康澄避石敬塘之亂,率子楊遷莆田霞口。子孫散居涵江集奎、塘西、後郭等地。


莆田名人以康爵為代表,康爵(1894-1943)字修其,涵江區涵西保尾田民埕人。畢業於上海春申大學,他傾畢生竭力蒐集故鄉史獻,是莆陽著名的地方志史學家和目錄學家,得到邑人權威史學界 朱維幹 教授的讚賞。康修其著作甚豐,但散佚不少。關心家鄉史獻的老同志常問修其的存書有多少。因修其生前沒有藏書目錄可查,只記得陳長城先師曾說過:修其的藏書,一部分出售給福建省圖書館,一部分家存。現根據有關資料,整理修其幾部藏書的下落如下,自是百不及一,餘待續查。《立齋閒錄》四卷,宋端儀立齋錄(抄本:修其原藏。後歸省圖書館)。《莆變紀事》一卷一冊,《國朝莆變小乘》一卷一冊,《熙朝莆變小紀》一卷一冊,《莆輿紀勝》十卷,《莆陽比事》,《宛委別藏》,《莆陽新樂府》一卷,《莆陽樂府》一卷,《續莆陽比事》。


據《漳州圖經》記載,早在唐嗣聖年間,就有胡商康沒遮到漳浦溫源溪,投錢洗浴的記載。今漳州地的康姓主要分布布于九江下游的龍海市紫泥鎮境內。唐、宋時期進入漳州的穆斯林,大多與當地人通婚,其後裔成為“土生蕃客”。其主要姓氏就有來自康居國的康姓族人。


位於南澳島深澳鎮內的著名古建築康氏宗祠(俗稱康厝祠)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當年富冠全島的康百萬所建。裡面有石雕“倒吊花籃”工藝獨特,名文石刻手書蒼勁,是一處令遊客矚目的古建築。令人詫異的是,在它主座門頂上方的四個鎏金大字“康氏宗祠”中,前兩個字色澤鮮亮,莊嚴氣派,成色穩定,後兩字卻漆底剝落、飄零、殘破,在一排字中顯得極不協調基本在同一時期裝飾的四個大字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近日,記者在此採訪時,恰好碰到了熟知此事的康氏後人,才算解開了謎底。據在潮州出生的康氏後人康澍醫生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南澳縣有關部門把康氏宗祠重新交由康氏族人管理。由於久經歲月和風雨的侵襲,古建築顯得十分破舊。為保持原貌,海內外的康氏族人便籌資對其進行修葺。其中,其主門頂上的“康氏宗祠”四個大字成了修葺。


據稱,康耀美的祖上是康熙年間前往南澳島謀生的福建龍溪人。到了康耀美這一代,已經是清乾隆年間的事了。由於日子難捱,父親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後,隻身前往台灣謀生。成年之後,康氏二兄弟以割草賣掃帚為生。由於近海邊,晚上常常到海灘摸螺捉蟹。在經過吳平寨時,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裡發出亮光,好奇的兄弟倆趨前一看,發光體原來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磚條,兄弟倆深知發現了寶物。於是,分批把金磚拆回家,後來,金磚輾轉大陸賣出,康家由此獲得了開辦酒廠的資金。


在古瓊這塊荒蕪的海南淨土上,是唐宋皇朝貶謫流放官員的鬼門關。當官不得志時,變得更加實在,就地開展教化工作,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正是這些官人多落籍海南,和後來眾多文化官人等的遷入,帶來思想和文化,構成中原人演變成海南人的史實。唐朝、宋後、元朝和明清,都有大量中原人遷入。


康姓遷瓊始祖康鑑,湖北靳州人。他的父親康茂才13131369),蘄縣(今安徽宿州市祁縣鎮),字壽卿。明朝開國大將。元末任宣尉史、都元帥,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大功,封靳國公。康鑑襲父任指揮使。明洪武二十年(1387)攜全家老少到海南衛安置,落籍瓊山官隆(今雲龍、譚文)。主要原因,歷史記載:“洪武十九年因事發,充軍雲南,翌年徙徙于海衛安置,其後代落籍瓊山。”


二、康姓族人北移:湖廣填四川


四川在清初順治元年(1644)歷張獻忠起事攻入四川後,建立大西政權,多年的屠殺,人民外流,田園荒蕪,戶口凋零,戰亂歷30餘年之久。繼之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清先後大規模戰爭,生靈塗炭,形成地曠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無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於事實,盱衡內外與社會全般狀況,先後相繼採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對西蜀腹地政策優惠:鼓勵移民攜妻室兒女徙川落業定居,安插入戶籍,編入保甲。


從清初順治到雍正時,都在牛種、牛具、種籽等生產工具、物資方面給予支援;朝廷對四川各級官員的政績考核,以招民復業、招民墾荒的家戶多少記錄政績,職務的升遷直接與招民墾荒的成績大小掛鉤,極大地激發了各級官員在西蜀下大力氣推行朝廷的移民墾荒政策的積極性;朝廷對西蜀的優惠政策保持連續性。


湖廣填四川的康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川東北和川東南,具體集中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南江縣、南充市、遂寧市和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他們都是從湖廣遷移過來的,因而統稱為湖廣填四川的康氏人。


但由於又從湖廣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遷入,因此分為不同派系。湖廣填四川的康氏人主要有五大支系。


其一,雙匯派系。明末清初,即順治5年,“由祖籍湖廣麻城孝感入蜀”,地點就是現在的旺蒼縣雙匯鎮。該派康氏移居到此共有兄弟5人,除了老五去漢中市南鄭縣歇馬鄉康山外,其他集中在現在的旺蒼縣雙匯鎮、白水鎮、三江鎮。目前,雙匯派系5門中,只有二門祝祺可考。祝祺為始祖。二世祖建安,移居大旗山康坡。三世士雍有3子,繼聖、繼賢、繼魁。


需要說明的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


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這三門中,繼聖後人主要分布在南江縣,包括天池鄉一村康家坪、長赤鎮中奎村黃梁埡、連池村康家灣、侯家鄉三村康家匾、竹嶺鄉一村康家匾、紅四鄉二、九村的散戶;還分布在旺蒼縣三江鎮等地。目前有1256人。


繼賢後人主要分布在南江縣,包括長赤鎮橋樑村、竹嶺鄉廖家河、沙河鎮老街附近紅光鄉竹村等。目前有527人。


繼魁後人主要分布在旺蒼縣,包括三江鎮的大旗村康家坡、康家灣、陽平村的上平裡、石龕村、戰旗村、花園尋及黃羊鄉、大梁鄉等,還分布在南江縣紅五鄉五村康家山頭。目前有800餘人。


其二,由紅安入蜀佛溪為一支。譜系待考。


其三,由衡陽入川為一支。南江縣和平鄉黃草坪,康姓來祖康鴻生墓志碑文記載,由湖南省衡州府紙界鄉辛田裡,遷移到四川保寧府巴南二縣。時間為大清乾隆56年。


其四,遂寧市蓬溪縣鳴鳳鎮康氏支系。原籍永州市,入川始祖康阜。入川時間,康熙36(1697)。現在分布蓬溪縣,包括鳴鳳李家溝、向前歐村溝、附西黃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包括南充金鳳等康氏散居點。其輩分湖廣有六世,七世至十七世以上各地康氏續譜分別單傳,但相對完整。


其五,蓬溪縣長樂鎮興龍寺村康家廟。始祖,恕公。由江西省安福縣遷居寶慶府,再遷入蓬溪縣長樂鎮興龍寺村立業,改興龍寺為康家廟。子有三:逢聖、逢文、逢武。三世輩:國。四世:運。五世:盛。六世:聿。七世:定。八世至十三世為:萬、年、作、勝、百、祥。現在分布於長樂鎮廟灣、天福鎮馬道村、紅江鎮白平村、附西火燒井等。


四川移民基於當時主客觀因素,極需移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之民,填川的大量移民,故在政策上採取優惠而有效率的做法。1620-1700年屬於逃入和第一步遷移,1700-1750年屬於從深山到平壩分插階段。至於四川移民,除湖廣地方外,閩粵贛來源亦有相當的數量,其來源地也十分廣泛。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湖廣填四川的康氏各派特點體現之一是碑文現存較多。天池鄉一村康家坪文選祖墓碑、長赤始祖祝祺子康子禎墓碑、天池鄉一村康家坪祠堂等等,墓碑和祠堂,不僅是康氏的追根拜祖的祭祀之地,而且都有很好的民俗文化價值。


南江縣付家鄉蓼葉溝的康姓來祖康滿孫墓碑聯:“思親堂 涕泗常悲一堆土,淒清時思二親人,流水斜陽千古恨,秋霜春雨百千愁。”特點體現之二是湖廣填四川康姓族人雖然分布廣,但大多譜系完整。這也體現了湖廣填四川移民的戀根情結。從碑文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到湖廣填四川後人的鄉土意識濃郁。從具有高較藝術的墓塋營造,也可以發現湖廣填四川後人的建樹和成就。











 
    


南陽市溧河康莊康氏祖塋牌坊(上)


南陽市溧河康莊康氏祖塋碑亭(下)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建永春康氏族人和來訪的康有仁合影




福建康姓


福建省古稱七蠻之地,自晉代開始有中原漢人南遷入閩。福建康氏族人眾多,主要分布在同安、漳州、龍海、詔安、漳浦、惠安、華安、南平、南安、廈門、福清、閩侯、福州、福鼎、福安、霞浦、羅源、閩清、三明、永安、龍溪、莆田、仙安、泉州等市縣。有些地方,建有600餘年歷史的康氏祠堂,或收藏著支系完整的族譜,或流傳著康氏族人的軼聞趣事。


雖然脈絡不盡相同,但有跡可尋
福建康姓許多是從北方南遷而來。雖然脈絡不盡相同,但有跡可尋,漳州、莆田和永春的康氏族人同系一脈。
漳州康氏族人始祖是隨軍隊南遷而來。晉代永嘉之亂,遷入福建的僅在泉州一帶。到唐朝初年,第一次大南遷朝廷派軍隊征戰到福建,爾後在漳州一帶屯墾定居。61姓當中沒有康姓。唐末第二次大南遷,河南固始農民義軍南下到漳州,後來建立閩國,其中就有康氏。漳州龍海的康氏族人傳說祖先是當兵的,而且來自河南固始縣,可以印證這一點。
莆田康氏族人始祖是因官避難而來。族譜記,福建省康姓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康毓琪諱子元,是唐開元四年(716)進士,歷官宗正太卿上柱國加右承相,觀天下將亂,疏請致仕,旨準入閩觀風,同夫人孔氏暨子仲境來自東昌,先居建寧,後住興化城仁德裡崇福鄉。六傳至康澄,九傳至康楊,俱為鄉賢,歷代斯文蔚起。康楊傳康士祿,生子三:長天墀居崇福礪山,次天階未詳,三天德遷泉郡。康澄任后唐大理寺少卿,因石敬瑭之亂,與子康楊因避難到莆田,成為莆田開基祖。


其祖父,叫康子元,是唐開元年間入住福建泉州建陽縣的官吏,是福建康氏族人公認的康氏入閩始祖之一。其父是山東澄洲刺史。康澄的名字便與其父任職地有關。康澄後人子孫眾多,分居福建、廣東、湖南和海內外。分支包括惠安、永春、同安、漳州,包括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莆田是福建康氏族人集中地之一,目前有5000多人。自康澄一世(931年)計算,距今有1000餘年,50多代後人。現存尚書祠堂、侍郎祠堂、光祿祠堂、孝廉祠堂以及太史坊、文華應制坊等。惠安縣有康氏族人14000餘人。另外,莆田檔案館保存著莆田康氏族譜和莆田塔山康氏族譜,拜讀族譜無不讓人感慨萬千。
永春鳳山是福建最具特色的康氏族人主要聚集地之一。這裡為康氏人口眾多的一支。其始祖為福建始遷祖康子元的後人。康孟聰于明朝宣德年間入永春,初居錦鬥,後人分布玉鬥、玉美、鳳溪、竹溪、紅山、爐地、玉西、詩元、蓬壺、坑仔口、桂洋、下洋等鄉鎮,以及湖南長沙、江西鉛山縣、浙江蒼南縣。目前。永春有康氏族人27000餘人。江西和湖南有22000人。
天德傳真福,真福生昆保,入閩已二十三世。昆保生孟聰,孟聰與 王 夫人于明宣德年(1426 1435)間因避難,兄弟分散,由安溪感化裡相隨入永春,先居錦鬥蘆丘,後移鳳山美安,子三:福成于明成化八年辦理入戶陳貴,福瑞移居院內,福清移居江西。鳳山康氏入永春至今歷570餘年。
鳳山康氏系永春大族,至六修族譜時,分布到永春的鳳溪、竹溪、玉鬥、爐地、伯卿、梅田洋、坑仔口、下洋、曲鬥等地;移居到福建省福清、三明、永安、尤溪、福州、廈門、泉州、南安;有的還遠徙到至浙江蒼南,江西上饒、鉛山于都、贛州,湖南長沙(善化),台灣省及海外等地。桃源鳳山族譜現有70本。每逢節日族人們祭拜祖宗,燒香祈福。
廈門同安區康姓族人。同安康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新店鎮洪前村新民鎮禾山村(即豪山)。傳說因為康氏族人與5座山有關。同安族人本出光州固始,南宋家住龍海的康厝林社的康氏5兄弟為逃兵患,擇山隱居,有待日後尋親。今天永春的坑仔口、玉鬥的鳳山、同安洪前的箱山、龍海紫泥鎮的安山、新民鎮的豪山的康氏族人均系五山後裔。
濃郁的宗祠文化,彰顯地方特色
祠堂文化是歷史文化遺產。康氏宗祠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永春的康氏大宗祠現在保存完好。建築風格優美,宗祠文化濃郁。民國13(1924)鳳山康氏七修族譜時,家族昌熾,乃於永春縣玉鬥鄉玉鬥村興建鳳山康氏大宗祠,即現在所存者。祠有三進,有前廳、後廳,有左廊、右廊,有左右護厝,是結構完整的著名宗祠,連大埕等建築面積有19655l 平方米。


祠裡對聯體現了祖宗和先賢的勳績,大門橫披金門華冑,聯曰:玉鬥肇基綿大德,鳳山毓秀振宗風。大廳主要石雕對聯有:玉牒流芳支分衛國,鬥樞啟運派衍閩天。”“京兆開基淵源克紹,蘄公懋績史傳流芳。”“大理名卿曾傳奏議,華山循吏夙著嚴明。”“玉牒想宸游詩題禦畫,鬥牛衝劍氣績著滇疆。
永春鳳山康氏各支都有祠堂,如院內二房祠堂、院內五房祠堂、坪上祖祠。大宗鳳館、小宗鳳館可惜被毀。康氏族人為赴永春縣城辦事及縣學考試之便,在縣城建有大宗鳳館、小宗鳳館。大宗鳳館在西門,即縣堂與老城隍廟之後,現拆建為縣糧食局;小宗鳳館在東門文廟後。
康氏院內祠宇是有近500年悠久歷史的宗祠,系康孟聰公次子康福瑞建于明嘉靖11年所建,面積600多平方米。魁星神像,雕塑祖像,祠堂前層巒疊嶂。永春康氏院內祠堂至今遺有許多聯匾。至明代康太和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以不忘康叔後裔源住京都,乃於興化堂宇題聯曰:康叔遺徽綿世澤,尚書衍派振家聲。總督部堂孫爾準、巡撫部院韓克均賜匾曰桂院揚芳。清永春首任州牧、清浦杜昌丁題聯曰:鳳山直映紫峨眉,五鳳同登帝闕;燕穴揖回金列榜,群燕上集雲朝。明知永春縣事許其誼題聯曰:萬樹疊青,晝日康候蕃錫馬;雙峰拱秀,中天鳳羽煥苞儀。
二、浦南康氏宗祠。浦南是多姓共居之地,箱山康姓居其中。1995年重建宗祠。步前石柱對聯上溯周叔封千年播衍振南浦,高居唐京兆百世傳家興箱山,此乃同宗借光,光宗耀祖之格言。
三、豪山康氏家廟。始建于元代末,歷經明清,代代有修繕,今天基製仍沿照舊製不變,保留明代建築風貌,是同安區祠堂系列中最大,保護最完好的明代建築,可稱為文物珍品。柱子上的對聯也有著極高的賞析價值。


另外宗祠裡保存了飽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宗規族戒,如:禮雲,小宗可絕,大宗不可絕,權其重也。故一人無後,立兄弟之子繼之……”以重繼嗣。
元日乃生物之始,報本追遠宜也……”以慎祭祀。
耕以養生,讀以養德,二者吾家之最重……”以敦本業。
吾祖宗起家,皆以勤儉為本,固有今日。凡我子孫皆當師之……”以訓勤儉。
福建康氏族人的歷史是一部生動的家族徙居繁衍史,是南北融合發展的變遷史之一;現存的莆田族譜和塔山族譜,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現存的宗祠集家訓和明清建築藝術與一體,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文章引用自南陽市康氏文化研究會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