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南遷北移情況  作者: 浩雨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姓氏源流研究是一門古老而嶄新的學科,是一門集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倫理學、語言文字學於一體的邊緣學科。自有文字和家庭產生以來,每一個人無不打上血緣、親緣的烙印。  


中華民族究竟有多少康姓呢?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我國新的“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康姓位居91 ,佔0.27%,這項調查和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完成的,歷時兩年。調查涉及全國1110個縣和市,共獲得姓氏4100個。通過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從而得到了當今中國新百家姓的排序。康姓作為中華大家族中的一員,在中華歷史的進程中,因歷史的不斷顫變也經歷了遷移析出。


一、南遷康氏族人情況
  
從康氏早期播遷的足跡上,亦不難看出康氏早期播遷源于衛都的遷移,當然康氏子孫的活動區域此時期還主要集中在河南地區。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從秦代開始,康氏子孫已經向西、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即古代京兆及東平一帶的望族,並形成京兆、東平兩大郡望。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初期政府在西部邊疆置都護,西域各國來朝,康居國亦遣王子待詔河西,因留不去,其後子孫以康為姓。這支康姓人口相對較少,居住集中,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甘肅、青海的黃河以西地區,隨後進入陝、甘、寧和川西北,很快南下湖北,康姓分布在大江南北,東南移民安徽與浙江。南方逐漸集中了很多康姓,如福建的永春市(泉州)的玉鬥鎮就有27000餘人。


莆田自古是河洛移民的中轉站,其歷史悠久,人文發達,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先民聚居。秦漢之際,一些越人入閩後擇境內定居。隋唐時期,入閩避戰亂的少數中原士民遷居涵江。其中康姓,後唐明宗時(926933),大理寺少卿康澄避石敬塘之亂,率子楊遷莆田霞口。子孫散居涵江集奎、塘西、後郭等地。


莆田名人以康爵為代表,康爵(1894-1943)字修其,涵江區涵西保尾田民埕人。畢業於上海春申大學,他傾畢生竭力蒐集故鄉史獻,是莆陽著名的地方志史學家和目錄學家,得到邑人權威史學界 朱維幹 教授的讚賞。康修其著作甚豐,但散佚不少。關心家鄉史獻的老同志常問修其的存書有多少。因修其生前沒有藏書目錄可查,只記得陳長城先師曾說過:修其的藏書,一部分出售給福建省圖書館,一部分家存。現根據有關資料,整理修其幾部藏書的下落如下,自是百不及一,餘待續查。《立齋閒錄》四卷,宋端儀立齋錄(抄本:修其原藏。後歸省圖書館)。《莆變紀事》一卷一冊,《國朝莆變小乘》一卷一冊,《熙朝莆變小紀》一卷一冊,《莆輿紀勝》十卷,《莆陽比事》,《宛委別藏》,《莆陽新樂府》一卷,《莆陽樂府》一卷,《續莆陽比事》。


據《漳州圖經》記載,早在唐嗣聖年間,就有胡商康沒遮到漳浦溫源溪,投錢洗浴的記載。今漳州地的康姓主要分布布于九江下游的龍海市紫泥鎮境內。唐、宋時期進入漳州的穆斯林,大多與當地人通婚,其後裔成為“土生蕃客”。其主要姓氏就有來自康居國的康姓族人。


位於南澳島深澳鎮內的著名古建築康氏宗祠(俗稱康厝祠)是一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當年富冠全島的康百萬所建。裡面有石雕“倒吊花籃”工藝獨特,名文石刻手書蒼勁,是一處令遊客矚目的古建築。令人詫異的是,在它主座門頂上方的四個鎏金大字“康氏宗祠”中,前兩個字色澤鮮亮,莊嚴氣派,成色穩定,後兩字卻漆底剝落、飄零、殘破,在一排字中顯得極不協調基本在同一時期裝飾的四個大字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近日,記者在此採訪時,恰好碰到了熟知此事的康氏後人,才算解開了謎底。據在潮州出生的康氏後人康澍醫生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南澳縣有關部門把康氏宗祠重新交由康氏族人管理。由於久經歲月和風雨的侵襲,古建築顯得十分破舊。為保持原貌,海內外的康氏族人便籌資對其進行修葺。其中,其主門頂上的“康氏宗祠”四個大字成了修葺。


據稱,康耀美的祖上是康熙年間前往南澳島謀生的福建龍溪人。到了康耀美這一代,已經是清乾隆年間的事了。由於日子難捱,父親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後,隻身前往台灣謀生。成年之後,康氏二兄弟以割草賣掃帚為生。由於近海邊,晚上常常到海灘摸螺捉蟹。在經過吳平寨時,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裡發出亮光,好奇的兄弟倆趨前一看,發光體原來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磚條,兄弟倆深知發現了寶物。於是,分批把金磚拆回家,後來,金磚輾轉大陸賣出,康家由此獲得了開辦酒廠的資金。


在古瓊這塊荒蕪的海南淨土上,是唐宋皇朝貶謫流放官員的鬼門關。當官不得志時,變得更加實在,就地開展教化工作,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正是這些官人多落籍海南,和後來眾多文化官人等的遷入,帶來思想和文化,構成中原人演變成海南人的史實。唐朝、宋後、元朝和明清,都有大量中原人遷入。


康姓遷瓊始祖康鑑,湖北靳州人。他的父親康茂才13131369),蘄縣(今安徽宿州市祁縣鎮),字壽卿。明朝開國大將。元末任宣尉史、都元帥,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大功,封靳國公。康鑑襲父任指揮使。明洪武二十年(1387)攜全家老少到海南衛安置,落籍瓊山官隆(今雲龍、譚文)。主要原因,歷史記載:“洪武十九年因事發,充軍雲南,翌年徙徙于海衛安置,其後代落籍瓊山。”


二、康姓族人北移:湖廣填四川


四川在清初順治元年(1644)歷張獻忠起事攻入四川後,建立大西政權,多年的屠殺,人民外流,田園荒蕪,戶口凋零,戰亂歷30餘年之久。繼之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反清先後大規模戰爭,生靈塗炭,形成地曠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無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於事實,盱衡內外與社會全般狀況,先後相繼採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對西蜀腹地政策優惠:鼓勵移民攜妻室兒女徙川落業定居,安插入戶籍,編入保甲。


從清初順治到雍正時,都在牛種、牛具、種籽等生產工具、物資方面給予支援;朝廷對四川各級官員的政績考核,以招民復業、招民墾荒的家戶多少記錄政績,職務的升遷直接與招民墾荒的成績大小掛鉤,極大地激發了各級官員在西蜀下大力氣推行朝廷的移民墾荒政策的積極性;朝廷對西蜀的優惠政策保持連續性。


湖廣填四川的康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川東北和川東南,具體集中在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南江縣、南充市、遂寧市和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他們都是從湖廣遷移過來的,因而統稱為湖廣填四川的康氏人。


但由於又從湖廣不同地點和不同時間遷入,因此分為不同派系。湖廣填四川的康氏人主要有五大支系。


其一,雙匯派系。明末清初,即順治5年,“由祖籍湖廣麻城孝感入蜀”,地點就是現在的旺蒼縣雙匯鎮。該派康氏移居到此共有兄弟5人,除了老五去漢中市南鄭縣歇馬鄉康山外,其他集中在現在的旺蒼縣雙匯鎮、白水鎮、三江鎮。目前,雙匯派系5門中,只有二門祝祺可考。祝祺為始祖。二世祖建安,移居大旗山康坡。三世士雍有3子,繼聖、繼賢、繼魁。


需要說明的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佔有重要地位。麻城移民入川的條件,從地理位置來看,湖北省地理位置離四川最近,又有長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條件下,是最佳進入四川的路線了。所以湖北麻城從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進入四川落業的人最多。


麻城移民條件有三:一是麻城離重慶不遠;二是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與張獻忠農民起義有關。張獻忠在鄂屯兵時間長,後又轉戰湖廣、江西,特別是麻城,有許多農民入伍。故張獻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張獻忠失敗後,有一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四川。


這三門中,繼聖後人主要分布在南江縣,包括天池鄉一村康家坪、長赤鎮中奎村黃梁埡、連池村康家灣、侯家鄉三村康家匾、竹嶺鄉一村康家匾、紅四鄉二、九村的散戶;還分布在旺蒼縣三江鎮等地。目前有1256人。


繼賢後人主要分布在南江縣,包括長赤鎮橋樑村、竹嶺鄉廖家河、沙河鎮老街附近紅光鄉竹村等。目前有527人。


繼魁後人主要分布在旺蒼縣,包括三江鎮的大旗村康家坡、康家灣、陽平村的上平裡、石龕村、戰旗村、花園尋及黃羊鄉、大梁鄉等,還分布在南江縣紅五鄉五村康家山頭。目前有800餘人。


其二,由紅安入蜀佛溪為一支。譜系待考。


其三,由衡陽入川為一支。南江縣和平鄉黃草坪,康姓來祖康鴻生墓志碑文記載,由湖南省衡州府紙界鄉辛田裡,遷移到四川保寧府巴南二縣。時間為大清乾隆56年。


其四,遂寧市蓬溪縣鳴鳳鎮康氏支系。原籍永州市,入川始祖康阜。入川時間,康熙36(1697)。現在分布蓬溪縣,包括鳴鳳李家溝、向前歐村溝、附西黃泥井、文井金仙寺、槐花等,包括南充金鳳等康氏散居點。其輩分湖廣有六世,七世至十七世以上各地康氏續譜分別單傳,但相對完整。


其五,蓬溪縣長樂鎮興龍寺村康家廟。始祖,恕公。由江西省安福縣遷居寶慶府,再遷入蓬溪縣長樂鎮興龍寺村立業,改興龍寺為康家廟。子有三:逢聖、逢文、逢武。三世輩:國。四世:運。五世:盛。六世:聿。七世:定。八世至十三世為:萬、年、作、勝、百、祥。現在分布於長樂鎮廟灣、天福鎮馬道村、紅江鎮白平村、附西火燒井等。


四川移民基於當時主客觀因素,極需移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之民,填川的大量移民,故在政策上採取優惠而有效率的做法。1620-1700年屬於逃入和第一步遷移,1700-1750年屬於從深山到平壩分插階段。至於四川移民,除湖廣地方外,閩粵贛來源亦有相當的數量,其來源地也十分廣泛。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戮。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


湖廣填四川的康氏各派特點體現之一是碑文現存較多。天池鄉一村康家坪文選祖墓碑、長赤始祖祝祺子康子禎墓碑、天池鄉一村康家坪祠堂等等,墓碑和祠堂,不僅是康氏的追根拜祖的祭祀之地,而且都有很好的民俗文化價值。


南江縣付家鄉蓼葉溝的康姓來祖康滿孫墓碑聯:“思親堂 涕泗常悲一堆土,淒清時思二親人,流水斜陽千古恨,秋霜春雨百千愁。”特點體現之二是湖廣填四川康姓族人雖然分布廣,但大多譜系完整。這也體現了湖廣填四川移民的戀根情結。從碑文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到湖廣填四川後人的鄉土意識濃郁。從具有高較藝術的墓塋營造,也可以發現湖廣填四川後人的建樹和成就。











 
    


南陽市溧河康莊康氏祖塋牌坊(上)


南陽市溧河康莊康氏祖塋碑亭(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康淳菁 的頭像
    康淳菁

    康莊大道~康氏有情天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