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血濃於水,親情重於山。我在幫助雲南族人康祥華和康世雄父子四川尋親認祖的經歷中,又一次感受了“天下康姓一家親”的深情厚誼,切身體會了親情的力量!
康祥華是雲南省威信縣人,今年已61歲。 2011年4月22,在參加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時,我與他父子相識於河南省南陽市。一得知我是四川安岳人,他就激動地對我說:“我們祖籍也是四川安岳的。父親叫康玉和,他十六歲時為躲避抓壯丁而逃離家鄉,至今已八十多年了。父親臨終還囑託我們:'一定要回安岳尋根問祖!'聽他生前講,父親兄弟二人,哥哥叫玉廷,我祖父叫康福興,祖母劉氏,六十多年前,父親在貴州與母親結婚後曾回過安岳。老家在安岳康家壩石盤鋪,距天寶(鄉)十五里,村邊有座新橋,有棵雙柏樹,有一個平面大石包,上面可曬一擔二斗穀子。


”同是康姓本就親,一說他們的前輩是從安岳遷出的,親情交融,大家的心就更加貼近了。我也為親情所動,關切地問他:“你保存有家譜嗎?”“沒家譜,只記得父親說過的字輩有'福玉祥世木遠'六個字。我和兒子世雄都是依此取的名。”他不無遺憾地拍著兒子的肩膀說。


我當即掏出筆記本記下這些信息,痛快地答應他們:“放心吧!我回去後一定幫你找到那裡的親人。”沒想到,康祥華竟動情地說:“不,不。我是想讓你散會後帶我們父子倆一道去尋親,我不怕繞路,不怕吃苦,更不怕花錢。我是年過六十的人了,想儘早了卻尋根認祖的心願,也好告慰黃泉下的父親。”我一聽,趕緊連聲應道:“好,好!我一定帶你們找到安岳的根。”
4
23 日下午會議結束,我們就一起乘火車從南陽南行。 24日下午七時許來到我家,親人相聚,那份熱情自不待言。當晚,我查遍最新的安岳《康氏七修譜書》,沒有找到祥華熟悉的名字,也沒有與他所說六字輩分相同的記載。六十多年的變遷,天寶周邊三十里山巒連綿,溝壑縱橫,多少地名已無人知曉,到哪裡尋到康家壩石盤舖呢? “再難,我們也要想辦法找,一定讓祥華父子圓了尋親夢!


明天開車去縣城找年長的康有元問一問。”安岳康氏文化研究會籌委會會長康忠華果斷地指派我雇車同行。
次日一大早,一輛長安麵包車載著我和祥華父子,也載著濃濃的親情出發了。到了縣城,見到坐在輪椅上的83歲老人康有元。我們說明來意,老人沉思一會兒,不無遺憾地搖著頭說:“老了,沒用了,我說不出康家壩石盤鋪在哪兒。”然後,他轉身對老伴兒說:“不然,你帶他們回興隆老家問一問?不能讓族人大老遠空跑一趟啊!”他老伴兒王明珍也已七十多歲,爽快地說:“走,沒多遠路。”我們三人一起向康有元老人致謝告別。
興隆鎮(天寶歸興隆管轄)離縣城不遠,在王明珍老人的熱心引導下,不長時間車子就開到這裡,停在一家族人門口。一聽說是遠道的族人來尋親,很快就圍來一群康家人。大家七嘴八舌,噓寒問暖,但沒有一個人知道康家壩、石盤鋪、雙柏樹、新橋和平面大石包這些刻在祥華父子心中的村名、地名。


一位長者覺得我們有點兒失望,他以寬慰的語氣說:“六十多年了,興修水利,擴路改田,很多小村莊搬遷、合併,不少村名、地名也消失了。你們還是到天寶去打聽一下,也許能在那裡找到。”按照他指引的方向,我們與興隆的族人告別,車子又沿著蜿蜒的山村公路慢慢前行。
車子過一村,停一村,王明珍老人和我趕忙下車打聽。就這樣,一直到天寶也沒問到康家壩在哪兒,甚至連個康姓人也沒遇到。但讓
人欣慰的是,沿途詢問中,幾位長者都認為康家壩、石盤舖有可能在天林(鄉)方向,這倒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對呀,時間久遠,也許是前輩口傳或記憶有誤呢!再去天林尋找吧!看看天已正午,我們在天寶鎮簡單用過午飯,就朝天林方向趕去。
尋親之路真是曲折艱難呀,車行才十幾分鐘,一條小河橫在前面,舊橋已毀,正建新橋,車輛無法通行。這兒離天林還有十多里遠,我們三人決定步行,讓司機送王明珍老人先返回。就在司機調轉車頭即將離去那一刻,康祥華父子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感激和疑慮,熱淚滿面地司機和王明珍老人哽咽道:“謝謝……謝謝你們……真不知這一次能不能找到老家親人?”
我們三人提著沉重的行李,頭頂烈日,匆匆趕路,步行十餘里,大汗淋漓地趕到天林鎮。我向一位長者問路,他嘆然回道:“唉,石盤鋪早不存在了。康家壩離這兒有三十里路,你們走著問著吧!”終於有了明確目標,我們一陣激動,一身的疲憊蕩然消失。


為了快點趕到康家壩,我們高價雇了兩輛摩托,馱上行李和人立即出發。摩托車在崎嶇的山間機耕道上顛簸急馳,就像乘風破浪的兩葉扁舟,時而被浪頭高高拋起,時而又隨之跌入谷底,時而左突,時而右衝,時而被蔽日林蔭遮蓋,時而又烈日當頭高照。我們的心已被親情湧滿,一路的顛、險、熱、累,全都拋到了腦後,只盼著快點趕到康家壩!
跋山涉水,峰迴路轉,下午三點半鐘,前面一塊巨形平面大石包映入眼簾,綠樹掩映中依稀可見一座村莊。 “到了,到了!康家壩到了!”我們三個不禁一同叫喊起來。


兩輛摩托駛進村子,立即引來好奇的村民,一問果然就是康家壩。康祥華帶兒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老家,激動之情難以言表,他語無倫次地向一位長者說:“我……兒子……從雲南迴來尋根……”一聽說是遠方族人回來尋根,消息馬上傳遍小山村,一群族人很快簇擁著我們來到長者的家門口,大家興高采烈,七嘴八舌,康家壩頓時熱鬧起來。 “你們是哪房的後人?何時遷走的?”長者親切地問。


“我們是麼門的,我是康福興的孫子,我父親叫康玉和。”


“那你的輩分可高了。”長者一聽,一臉恭敬地對祥華講。祥華順手取出自己剛五歲半的小兒子康家寶的照片,對著族人風趣地說:“他還是你們的老輩子呢!”引起大家一陣笑聲。


問及石盤鋪、雙柏樹和新橋時,老者如數家珍地說:“石盤鋪只是個小過路店,離這兒十二里,早在五六十年代修路改道時就拆掉了,年輕人都不知道。雙柏樹就在對面(他手指著)那座坡頂上,大躍進年代砍掉做了水車。新橋在下面的河溝上,是我們先祖來此後為過河耕種方便修建的,至今還陪伴著我們康家人。


”又一位85歲高齡的老人插話:“恍惚記得幾十年前,有叫康★廷和康★和的來這裡祭過祖。”祥華趕緊答道:“那就是我父親和我伯父回老家尋根祭拜的,那時候我還沒出生呢!”眾族人又是一片笑聲。
看著大家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的場景,我有點不解地問這些長者:“我從家譜裡怎麼找不到祥華們的記載呢?


”兩位長者你言我語,給我講清了他們的根系。這一支族人現居住地是安岳縣周禮鎮南勳鄉康家壩,始遷祖康時海於1697年從湖南零陵縣遷居此地,迄今三百餘年,繁衍約七百來人,成為當地的一個旺族。其原用的字輩是“時成福元儒,光宗喜禎祥,世代守紀綱,德厚賢豪育,朝廷永顯揚”,祥華聽父親口傳的字輩,也許因時間久遠而記憶有誤。村里修譜時,因康福興兩個兒子都在外地,他們及其後人都沒有上譜。


老人們還講,相傳始遷祖康時海的母親因思念遠遷的兒子,歷盡千辛,輾轉奔波來此看望,不幸病逝於此,就安葬在康家壩的埡口那邊。


隨後,當地族人帶我們來到先祖墓地,簡單祭拜之後,大家在康福興的墓前合影。熱情的老族人還特意陪祥華和我,站在那座古老的“新橋”上留下難忘的尋根記憶:青山永在,綠水長流,康氏子孫走到哪裡也忘不了自己的根!
望望太陽就要貼在西山頂上,我們決定起身返回。康家壩的族人搶過祥華父子的行李,毋庸質疑地嗔怪道:“哪有回到老家不過夜的理呀?咋說也得住一宿。


”無奈,我只好與眾族人告別,獨自上路返回。臨別,祥華父子緊握我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謝謝你們的無私幫助!謝謝康氏文化研究會搭建的尋親聯誼平台!我們真不知道怎樣報答大家。”我坐上車,回頭向各位揮手作別,淚水止不住地流淌……
數日後,康世雄從雲南打來電話,父子倆再次表達謝意,並講述了那個和老家人歡聚、暢敘,令其終身不忘的不眠夜晚。


他還特別告訴我,失散已久的大爺爺康玉廷一家也找到了,他們現居住四川內江市。


祖宗找到了,親人相聚了,多年來尋根問祖的願望實現了。


而這一切,都得助於親情的力量!


親情是原動力,親情有召喚力。親情有凝聚力!



圖文引用自中華康氏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