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行唐族人


康朝輝(右二)、康寅未(右三)、康喜科(右一)

   
正與繁峙縣砂河族人康忻(左一) 研究家譜


(通訊員康笑叢)為響應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尋根訪祖,聯繫族人的號召,河北省行唐縣分會尋親組一行4人, 5月19赴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尋訪到失散360多年的康氏後人,受到了當地族人的熱烈歡迎。
 
繁峙縣砂河鎮,位於山西省北部,五台山南麓,恆山腳下,歷史上就是華北重要的商貿重鎮。遷居此地的康氏後人是行唐始遷祖康成的第七代孫——康還的後代,康還的子孫約於清朝順治年間來晉經商遷居於此,距今已有360多年。

   
行唐康氏族人牢記宗譜有關先祖遷移山西的記載,世世代代都有尋親的願望,由於條件所限未能成行。清晨5點尋親組準時出發,沿盤山公路,翻越太行山驅車200公里 ,歷時6個半小時,來到海拔1100米 的砂河鎮。
 
在當地康氏後人康吉慶的引薦下,首先來到宗長康忻家,87歲高齡的康老和老伴聽說河北來的親人,立即出大門迎接遠道而來的行唐族人。當行唐族人說明來山西尋親的意圖後,康老激動地和每位客人握手,熱情招呼進屋敘談。

    
康老身體硬朗,除有些腰傷病外,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他早年參加傅作義部隊,後起義參加解放軍,直至退伍。康老居住在老式四合院內,院落坐北朝南,分南北兩節院。該建築屬明清民俗建築,距今約有260餘年。


建築結構為青磚灰瓦,飛簷斗拱,外門窗採用雕龙画鳳,頑猴蝙蝠等動物類類圖案,均為實木雕刻而成。內門窗裝飾採用傳統花鳥彩繪工藝製作。整個房屋雖年久失修,略顯老舊,但無論雕刻和彩繪均線條清晰,裝飾精美,風格華麗,古樸典雅的典型明清北方中式建築風格猶存。


這充分說明居住此地先祖的尊貴。砂河鎮的康家大院原有院落幾十處,遠近有名,因年代久遠,大多損毀,現僅存康老居住的院落也不失昔日的風采。
    
落座後,康老首先拿出珍藏的清同治五年繁峙縣《康氏世譜》,與行唐帶來的《康氏宗譜》從始遷祖康成到第十三代先祖的名字一一對照,完全吻合。現場確認為同根同祖後,在場的所有人都異常興奮,大家互稱家里人表示慰問,全場熱烈鼓掌。


這時,康老隨手拿起行唐《康氏宗譜》,用濃重的山西口音大聲朗讀首頁上的註釋,並示意族人給他錄相,以作紀念。接著,康老介紹了當地康氏後人情況。他說,砂河鎮有康氏後人1600多人(不包括外遷渾源的近千人),均住在北關村,現已傳至24代,自己是第19代。康姓人居的地方叫康家大院,遠近有名。歷史上康姓後人就是砂河鎮上的大戶人家之一。早年族人繼承了先祖的事業,大多以經商為生,農耕為輔。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康姓人除在本鎮經商外,也有大批外出經商或打工。現在砂河的康氏人丁興旺,家家日子過得不錯。
    
康老介紹完情況,行唐族人贈送康老光緒乙巳年版的《康氏宗譜》影印本一套兩卷,康老當即把同治年原版《康氏世譜》回贈行唐家人。互贈家譜後,康老讓家人備好豐盛的飯菜,熱情招待了行唐族人。
    450
多年後,河北山西兩省族人山西相聚,大家高興萬分。通過尋親訪祖,族譜聯誼,兩地增進了兄弟間的感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行唐族人離開時,康老攜家人與客人一一握手道別,歡送親人上路。
    
自此,行唐分會尋訪到遷居山西的康氏後人,了卻了行唐康氏家族的尋親夙願,也完成了先祖賦予的尋親使命。(2011519日 )




 

圖文引用自河北康氏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