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神奇的斗拱----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之一).png
讚嘆康氏文化苑建築之美

看見中華康氏的偉大情操

閱讀撰文宗親精湛家文采

感恩康氏大家長

獻堂會長無私大愛

全程監工護品質無礙

成就全球

獨一無二的康氏文化苑

以康為榮

以康為傲

轉貼分享內心的感動
南無阿彌陀佛

 

神奇的斗拱----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之一)

作者:康麗     日期:2023-06-17

文章引用自中華康氏網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53/5681.html

 

在古衛國康氏文化苑裡,彰德門、和集堂、衛君堂、思源堂和康叔祠仿古建築群依山而建,巍峨聳立。目光觸及那向上翹起的屋簷時,總會被它那沖向天空展翅的姿態所深深打動和震撼。

《詩經》中曾提到:“如鳥斯革,如翬(ㄏㄨㄟ)斯飛”,就是形容古建築的大屋頂,好似飛鳥展翅一般輕盈。是什麼構件在支撐著這龐大的屋頂?又是什麼構件讓這龐大的屋頂出檐(ㄧㄢˊ)如此深遠又如此靈動呢?這就是藏匿於華麗屋簷之下的斗拱。

康獻堂會長說,不要小看了這些小小的斗拱,它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因為它的存在,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得以出檐深遠、呼之欲出。此外,中國古建築之所以能幾千年屹立不倒,也是斗拱的功勞。

斗拱,是中國古建築所獨有的一種結構構件,由方形的鬥、升、拱、翹、昂基本部件組成。

當有地震發生時,不論房屋如何震盪偏移,斗拱具有一定的拉伸平衡作用,避免建築物發生倒塌。民間有句諺語:“牆倒屋不塌”就生動形像地說明了這一特點。

每攢(ㄗㄢˇ)斗拱整體呈現宛如一個花籃,不同的細節造型可以讓每攢斗拱千變萬化、千姿百態。所謂“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形容的就是這頗具中國風的古建築構件。

 

斗拱是怎麼出現的呢?

斗拱的出現,最早源自中國高大宮殿屋頂出檐的要求。木結構形式建造的大屋頂是中國古建築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房屋面積越大,屋頂也隨之越大,而木材經不起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且剛度較小。

斗拱當初就作為一種支撐大屋頂大出檐的受力構件而出現,它對保護柱礎、牆身、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蝕有重要作用。屋面和上部構架的荷載通過斗拱傳遞給柱子,再由柱子傳到基礎,斗拱在其中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斗拱,除了實用功能外,還以其美麗的裝飾,驚艷了幾千年的歲月,成為中國式獨有的浪漫。

最早在秦漢時期,青銅器上就出現了斗拱,斗拱體系初步萌芽。

隋唐時期,有了非常成熟的木結構體系和斗拱體系,是斗拱結構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斗拱體積碩大,數量較少,柱間一般佈置一到兩朵,高度可以達到柱高的二分之一,風格莊重樸實。

到了宋代,斗拱體系開始變得成熟、精緻,甚至開始走向柔美瑰麗,是一個轉折期。

從元代開始,經歷了一個過渡時期,斗拱體系開始發生功能性轉變,由結構形式逐漸向裝飾化構件轉變。

到了清代,裝飾功能逐漸增強,形象造型越來越複雜,加上華麗的彩繪,風格富麗堂皇。康文化苑建築採用的是清式斗拱。

斗拱演變歷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大到小、由簡而繁、從雄壯到纖巧、從受力構件而漸次甚至於變成裝飾構件的過程,成為了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等級的建築,斗拱越複雜、繁華。

斗拱的種類雖然繁多,但根據它們在建築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是可以進行分類的。大部分斗拱從檐柱中心開始,向內外兩側挑出。斗拱向外挑出,宋式稱“出跳”,清式稱“出踩”。如果按斗拱是否向外挑出來劃分,可分為出踩斗拱和不出踩斗拱兩類。出踩斗拱則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十一踩等。踩數越多,說明建築等級越尊貴。康氏文化苑主建築大多用的是九踩斗拱和七踩斗拱。

斗拱往往與雕刻、彩繪相伴而存。繁複有序的斗拱,層層疊疊於精心描繪的棟樑之上,傳送禮樂,寄託信仰,讓建築充滿生機,富有人情味。

國內很多仿古建築上的斗拱用的是水泥斗拱,但是康氏文化苑所有堂館上的斗拱都是用多年的老榆木雕刻,純榫(ㄙㄨㄣˇ)卯結構連接。

在文化苑的木工操作區,木花飛瀉,斧鋸聲聲,刨滑鑿動。畫圖、下料、刮料、截段、打眼、開鑿......所有工序一項也不能湊合,製作出來的斗拱構件才能嚴絲合縫。師傅們對工藝細節的認真態度,就是為了傳承原汁原味的斗拱文化。

木工王秋寶師傅還給我們現場演示了斗拱的拼裝過程。他嫻熟地將斗拱的木構件,坐鬥、拱、翹、昂、十八斗、螞蚱頭……依次疊放,用榔頭敲打幾下,一個斗拱便做好了。不用一針一釘,嚴絲合縫。

操作區地面上整齊碼放著一摞(ㄌㄨㄛˊ)摞製作好的斗拱零部件,它們將被搬運到苑內各個堂館的腳手架上,再由工人師傅們一個個拼裝成屋簷下美輪美奐的斗拱。

當你置身於斗拱之下時,總有到一種穿越古今的悸動,與千年前的古人一樣,同處於這片藍天之下。

歲月使人蒼老,但斗拱卻能完好無缺,在風雨淋漓的簷下,為你撐起一片安寧。
 

屋檐下的彩画----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png

 

屋簷下的彩畫----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築之美(之二)

康媛媛 康氏文化 2023-06-17 16:11 發表於河南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53/5683.html

 

行走在康氏文化苑工地,氣勢恢宏的建築風格令人讚嘆,飛簷斗拱下色澤艷麗、精描細琢的彩畫更是讓我們折服。

苑區彩畫師傅巨利軍介紹,文化苑內彰德門、和集堂、衛君堂、思源堂和康叔祠上的彩畫用的都是龍草和璽彩畫。以藍、綠、紅為主色,襯以金色,由龍紋和大草紋構成的主題圖案,方心多是二龍戲珠,期間以康氏圖騰點綴,主要線路全部瀝粉貼金,金線邊緣襯以白色,色彩濃烈,沉穩大氣。整體看起來花紋絢麗、莊重典雅,是苑區內建築流光溢彩的點睛之筆。

古建彩畫為中國獨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為三類:旋子彩畫、和璽彩畫、蘇式彩畫和海墁彩畫,有些地方也會有藏式彩畫和地方彩畫等。

什麼是和璽彩畫?巨利軍師傅解釋說,和璽彩畫是清代建築彩畫中等級最高的一種,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築物的主殿。由方心、找頭、箍頭、盒子四部分組成,其紋飾主要為龍紋和鳳紋,龍鳳是帝王家族的象徵,彰顯著統治者身份的高貴。

和璽彩畫根據建築的規模、等級與使用功能的需要,分為金龍和璽、金鳳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和蘇畫和璽等。它們是根據所繪製的彩畫內容而定名。

全畫龍圖案的為金龍和璽彩畫。一般應用在宮殿中軸的主要建築之上。如故宮三大殿,以表示“真龍天子”至高無上的意思;畫金鳳凰圖案的為金鳳和璽彩畫。一般多用在與皇家有關的如地壇、月壇等建築上;龍鳳圖案相間的為龍鳳和璽彩畫。一般畫在皇帝與皇后、嬪妃們居住的寢宮建築上,以表示龍鳳呈祥的意思;畫龍草相間圖案的為龍草和璽彩畫。用於皇帝敕建的寺廟中軸建築上;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虫的為蘇畫和璽彩畫。用於皇家遊覽場所的建築上,代表園林風格。

雕樑畫棟正是對古建築這一裝飾特徵的精煉概括。

如此精美的彩畫是如何繪製的呢?巨利軍師傅說,康氏文化苑中的彩畫製作流程完全沿襲了古法傳統工藝,各道工序均有嚴格的技術規範和品質要求。

彩畫的製作和施工主要包括三個程序:首先對木基層進行處理,其次進行地仗製作,然後繪製選定的各種圖案,最後還要在彩畫表面罩一遍亮漆。

康氏文化苑中的額枋、斗拱、椽子等全部是實木構件。彩畫具有對木構件保護與美化的雙重功能。那麼在彩畫施工前,地仗工序必不可少。地仗是彩畫的基層,如果地仗不耐久而過早脫落,彩畫也一定隨之脫落。地仗與彩畫的關係彷彿是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兩者關係的真實寫照。

做地仗前,首先要對木構件的表面進行相應處理,使其與地仗緊密結合在一起。 “清理”“剁縫”“下竹釘”“楦縫”等工序一個也不能少。比如有的木材有較大裂縫,縫隙受干濕影響會有漲縮,所以就要在裂縫內下竹釘,目的是把已開裂的縫隙擴大,然後再楦上木材,以確保縫隙今後不再擴大開裂。

康氏文化苑內建築彩畫按照清代的傳統做法,所以地仗部分為“一麻五灰”,即地仗有一層麻和五層灰。在處理好的木材表面披麻後,先用粗灰刮平,然後用中灰精心打磨、找平,最後再反復用細灰打磨、找平。

這裡面,桐油扮演著重要角色

桐油就是用桐樹籽煉的油。桐油的質量跟桐樹的樹齡密切相關。樹齡越長,桐油質量越好。

為了能找到質優價廉的桐油,康獻堂會長跑遍貴州、四川、江西、河南等桐油產地,反复比較,最終選取了河南南召當地產的桐油。這裡的桐樹樹齡大多都在30年以上,基本滿足桐油質量的要求,而且油的品質有保障。

木材表面刷上生桐油就形成一層保護膜,因而達到防潮、防腐和防蟲的效果。康獻堂會長要求康氏文化苑內所有建築木構件表面都要刷一遍生桐油。

桐油還可以用來調漆,用桐油調過的漆跟普通漆比起來更耐久,油漆也能夠更好地與底漆和底油融合。

桐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製作油滿。

古建地仗要考慮到膩子的強度,首先要調製油滿,所用材料主要有桐油、豬血、生石灰等,通過加溫,所有材料相互結合後形成防腐、防潮、高強度的地仗灰殼,像骨頭一樣堅硬,緊緊依附在木構件上,對木材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做油滿必須用到油灰。油灰就是用生桐油加土籽面、樟丹粉等熬煉製成。熬桐油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熬製師傅必須經驗豐富,熟練掌握熬製桐油過程中相關技術,否則過老的油不能使用,過嫩的油黏結力差、乾燥慢,影響質量。

生桐油經過熬製後成為光油,可以作為彩畫的最後一道工序,罩在繪好的彩畫表面,不僅使彩畫色澤更加靚麗,還可以防潮、防水,對彩畫起到保護作用。

地仗完成後,下一道工序就是瀝粉,然後就可以繪製所需要的各種圖案了。

康獻堂會長要求文化苑內所有建築彩畫必須使用礦物質顏料,嚴禁使用化工顏料。康氏文化苑作為仿古建築,色調安排十分考究。康獻堂會長與任建軍 、巨利軍兩位師傅一起,多次對每一種色彩進行調試,最終選定了文化苑目前所使用的幾個主要色調。

彩畫工序分為“構圖”“做譜子”“扎譜子”“拍譜子”“描譜子”“瀝粉”“上色”“上光”等,工藝十分複雜,每一步都有嚴格要求。

我國傳統古建築的彩畫圖案一般都是以中線為準,使左右對稱,所以首先要找到整個彩畫各個部位的中線,以便後面起稿構圖。

做譜子首先在準備好的紙上按構件的實際尺寸畫出所要畫的圖案,也叫“起譜子”。

把譜子的構圖修整精確後開始用大針沿譜子線均勻的紮出針空,此稱之為“扎譜子”。

拍譜子就是把上面紮好的模版圖緊附在構件表面上,再用布袋將粉包好,沿著紮好譜子上的線進行拍打,使白色粉透過針孔把所構制的圖案複製在構件上。拍出的譜子要準確,清晰,花紋連貫不走樣,為上色打下良好基礎。

瀝粉就是在彩畫上畫突起的線,再覆上明亮的顏色。其目的是為了強調彩畫的主次和描金後圖案的紋理清晰及立體效果。粉瀝出來的線條應該飽滿,流暢,橫平豎直。

在打好的譜子上按要求塗上所需畫的顏色,要求塗色飽滿,均勻,整潔,不虛、不花、不咬色、不掉色。

把整個彩繪工程做好,再做最後的修飾調整,檢查有沒有錯漏的色塊和線條,發現後要及時修正好。

這是整個彩畫的工藝流程,任何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都要認真細緻地去完成。

彩畫的工藝流程如此復雜,對彩畫師的技術要求極高。為了找到一支技術精湛、施工嚴格的彩畫施工隊,康獻堂會長花費了大量心血。他先後考察了湖北、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彩畫師傅,最終選擇了山西晉中任建軍師傅。

任建軍是古建彩畫的非遺傳承人。他13歲就跟隨山西彩畫大師岳俊德學習彩畫技藝,是他的嫡傳弟子。 1980年起,任建軍一直擔任古建築彩繪設計和主畫師,曾參與過掛山天寧寺、長治城隍廟、五台山台懷街、山海關靖邊樓、鎮海樓、正定榮國府、少林寺中嶽廟、甘肅省嘉峪關城等工程。從藝至今獲獎無數,被業界尊稱為“古建築彩繪大師”,巨利軍就是他的徒弟。我們相信由任建軍和巨利軍帶領的彩畫施工隊,一定會以他們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施工經驗,為康氏文化苑彩畫工程提供極佳的觀感和可靠的技術保障。

我們不禁好奇地問,為何建築物上非得要有彩畫呢?難道僅僅是為了好看?

巨利軍師傅解釋說,彩畫除了可以美化建築、保護木構件本身外,在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下,彩畫的圖案、色彩等各方面都要符合“禮”的要求,為彰顯等級而服務。 《禮記》中即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宋代也明文規定“非宮室寺觀,毋得彩畫棟宇及黔其樑柱窗牖雕柱礎。”,明洪武初年則規定“親王府第、王城正門、前後殿及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黑,四門正門塗以紅漆”。說明色彩的象徵性已經形成禮制,與社會的等級地位相匹配。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彩畫只是其中之一。而康氏文化苑在建造中,非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掘文化精髓,打造文化高地,力爭將康氏文化苑打造成文化內涵豐富、個性特色鮮明、格調品位高雅的文化景觀,不僅是普天下康氏族人的尋根聖地,也是新時代淇縣的一個文化地標!
 

瓦的前世今生---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png

 

瓦的前世今生---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築之美(之三)

康麗 康氏文化 2023-06-17 16:11 發表於河南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53/5686.html

 

陽春三月,萬象更新。在這個生機盎然、花意漸濃的美好時節,行走在康氏文化苑裡,每一個轉角,每一次抬眸,都透出濃濃的中國風。墨綠色的琉璃屋頂、飛簷翹角、雕樑畫棟......,這裡,有古樸厚重的文化氛圍,更有中華民族幾千年凝練下來的東方神韻。

人們在欣賞康氏文化苑建築之美的時候,視線便不自覺地被屋頂景觀所吸引。

墨綠色的琉璃屋脊、吻獸、筒瓦、貓頭、滴水等瓦件組成的屋頂,色調古樸純粹,簡淨無奢,雅緻中透出磅礴,在春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彰顯高貴。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瓦的描述。

在千年的歲月中,中國祖先們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於烈火中燒結成瓦,將瓦疊於椽木之上,一瓦遮頭,為中國人又遮風又擋雨。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材料分土瓦和琉璃瓦。土瓦就是用普通土燒製,質地粗糙,吸水性強,容易漏雨,很多農村老瓦房的屋頂就是用的這種瓦。琉璃瓦是用陶土燒製,上面有琉璃的一面光滑不吸水,良好的防水性可以保護木結構的房屋不受雨水侵蝕。琉璃瓦還耐高溫,因為琉璃瓦本身就是經過高溫燒製而成,所以它的耐高溫效能非常好,能接受長時間的太陽照射。琉璃瓦的顏色多樣,造型百變,裝飾性強,這一點也是現今琉璃瓦被廣泛使用的原因。用琉璃瓦鋪築的屋面,宋式、明清式稱琉璃瓦屋面。康氏文化苑內所有建築都是琉璃瓦屋面。

琉璃瓦是我國陶瓷寶庫中的古老珍品之一。它是用陶土製成坯,先燒製成瓦坯,然後在瓦坯上面刷一層“琉璃”,再進行二次燒製。所謂“琉璃”,就是氧化鉛。先把鉛錠經過高溫加熱融化成鉛水,裡面加上所需的顏料調配後,刷到瓦坯上再次燒製。燒製過程中,琉璃就慢慢均勻地浸在瓦坯表面,灰色的瓦瞬間披上華麗的外衣,變得晶瑩漂亮。

琉璃瓦最早出現於北魏時期,發展到明清時代已經有黃、綠、藍、黑等顏色。康氏文化苑選用的墨綠色琉璃瓦。

對苑區內琉璃瓦顏色的選定、質量的把控,康獻堂會長都煞費苦心。他說,康姓人從始祖康叔開始,做人做事都是秉承嚴謹、低調的風格。所以,苑內琉璃瓦捨棄了張揚的金黃色。經過窯廠師傅前後八次燒製,最終選定了現今的墨綠色琉璃瓦。

為了能夠尋找到質量合格的琉璃瓦,康獻堂會長跑遍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川等國內十幾家生產琉璃瓦的工廠。每到一處,他下車直奔生產車間,實地考察琉璃瓦的原材料、工藝流程、產品規格等。他發現,國內很多琉璃瓦廠,由於種種原因,拋棄傳統工藝,用現代工藝燒製,從原料土的質量、成分配比、製作流程、“耐熱”“耐冷”實驗數據等方面把關不嚴,燒製出的琉璃瓦從硬度、密度、強度等方面均達不到要求。甚至有的琉璃瓦廠用瓷瓦代替琉璃瓦,外行人很難辨別真假。

康獻堂會長說,質量不合格的琉璃瓦會滲水,損壞房屋木結構。考察中,他還發現,由於淇縣冬天氣溫低,南方生產的瓦容易被凍壞,不適合在這裡使用。為了康氏文化苑,他下定決心要找到質量合格的琉璃瓦。

經過前後三年的苦苦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康會長終於找到了一家瓦廠。

這家琉璃瓦廠位於山西陽城。陽城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燒製琉璃瓦所需的陶土儲量豐富。

經過實地詳細考察,這家琉璃瓦廠從原材料、製作工藝、燒瓦的磚窯到成品、規格等方面均符合要求。

廠長姓吳,脾氣耿直,事業心強。經過多次深入交流,吳廠長了解到康獻堂會長如此奔波勞累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全球康姓族人修建尋根問祖、祭拜祖先的聖地,他被康會長對始祖的真情所打動,堅定地說:“請康會長放心,我們一定為康氏文化苑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琉璃瓦。”

簽合同時遇到了一點小波折。康會長要求瓦的尺寸誤差不要超過5毫米,廠家認為這個要求太過苛刻,承諾不超過6毫米,康會長堅決不同意,他說:“修建文化苑的錢都是宗親們的血汗錢,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費。在瓦的質量方面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這方面我是寸土不讓,絕不妥協。”最終廠家同意了康會長的要求。

在我國古代建築中,琉璃瓦屋面所用的各種琉璃瓦件,種類繁多,名稱複雜,品種五花八門,用途各式各樣,但總的來說,可分為“屋簷”、“屋脊”、“屋角”和“屋身”四大類及各個部位的配飾件。

社會上現行的所謂古建築,屋架全都是用鋼筋水泥製作而成。康氏文化苑內所有建築的屋架,除了樑柱是鋼筋混凝土外,上面的斗拱、檁條、椽子、老角梁、仔角梁全部用的是木材,而且是精選的東北落葉松、樟子松等上等木料。

工程完全按照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設計、建造,椽子上面依次是扒磚、灰背、泥背、苫瓦。康獻堂會長要求,苑內所有建築屋面嚴禁使用水泥。灰背用的是石灰、黃土和麻捻,泥背用的是稻草、麥秸和黃土。這樣,瓦放到泥上,泥承托瓦,即使房屋有震動,屋面也不至於開裂,能夠確保建築屋面在任何環境、任何季節都不會發生滲水、漏雨現象,並且省下了鋼筋混凝土和防水材料的費用。

“苫瓦”是北方土話,就把瓦放到泥背上,也稱作蓋瓦、鋪瓦、裝瓦、圖片瓦。

苫瓦是建築行業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的施工過程,對匠人們的技術工藝要求很高。每一片瓦的擺放不偏不倚、層層疊疊,屋頂起伏之間,盡展古韻風采。

苫瓦從房坡放轍開始,泥背上先放底瓦,底瓦中間有縫,再蓋上筒瓦。一個筒瓦扣住兩個底瓦的邊,每塊筒瓦的尾部都有一個舌片似的榫頭,它用來與上面的另一塊筒瓦相接,這樣既可以加強連接又可以防止漏水。筒瓦下面用的是麻捻、黑灰(白石灰調成黑色)。用黑灰就是為了跟瓦的墨綠色協調。

筒瓦下面是底瓦,底瓦簷口的第一個瓦叫“滴水”,筒瓦的第一個瓦叫“貓頭”,康氏文化苑屋面貓頭上面的圖案是康氏圖騰。

苫瓦第一行叫“開隴”。開隴從中間開始,往兩邊分,開隴師傅絕對是施工隊中技術最好的那位。一個屋面開多少隴,用多少瓦,都要提前計算好,做到心中有數,苫瓦才能不多不少,不至於造成瓦的浪費或者缺少。

苫瓦要“下稀,中稠,上密”,而且都要恰到好處,這就要考驗開隴師傅的技術。

開隴的第一行瓦稱為水隴,即流水的瓦隴。筒瓦則稱為旱隴。

筒瓦必須把水隴的瓦壓緊,以免瓦往下滑脫。所以在古建築裡面有先挑脊和後挑脊的做法。先挑脊的時候,底瓦腦口的瓦是由上層的筒瓦扣壓。筒瓦如果壓不緊下面的瓦,就容易發生滑脫,造成屋頂損壞。

康獻堂會長欣慰地說:“康叔祠第一隴瓦是我親自開的隴。第一隴瓦是水隴,中心很重要,中間的瓦是我苫的。而且挑脊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由我先做個樣子,再讓其他師傅比著幹。而且每一道的第一個都是我親自動手,這是我對始祖康叔的一份心情,所以開隴我責無旁貸。”

康會長還說,每開一隴都要把腦瓦底下的泥淘乾淨,裡面裝滿黑捻灰,然後把瓦放上,這樣才能粘接牢固,不會脫落,更重要的是瓦與瓦之間有黏性,保護瓦不會撞爛。撞瓦很講究力度,發出的聲響應該是“剛剛”的。最後的幾片瓦都要鋪上石灰,然後再用撞桿撞緊以防滑脫。

每一行的底隴瓦苫完校正無誤後,再在兩個底隴的中間扣上筒瓦,用線校正,再用黑色的石灰把筒瓦的兩邊粉平壓光。

屋面瓦全部鋪完後,要把瓦面上的污染清掃乾淨,再檢查一遍,確保無質量問題才算完工。

苫瓦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要專注、不怕枯燥,才能鋪出平直均密的效果。瓦苫好後,要順看、橫看、斜看都是一條線,不管東西南北怎麼看,線條都如向日葵的籽粒一樣排列順直,這才是把瓦苫成功了。

中國傳統建築的營造,除了有巧奪天工的技術,還需要有大國工匠的匠心。康氏文化苑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每一處都能讓人感受到古建築的非凡魅力,都傳遞出華夏先祖的博大智慧!

 



禮讚康氏文化苑建築之美

藻井,古代建築中的藝術精華 —— 探祕康氏文化苑的建築之美(之四)

康媛 南陽市康氏文化研究會 2023-12-28 16:31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53/5818.html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53/5818.html

漫步在康氏文化苑宏偉的建築群中,當你欣賞苑內碧瓦飛甍、雕梁畫棟時,你一定會看到屋頂中 央穹頂的構造和那個精美華麗的藻井。

走進康叔祠大殿,擡頭仰望屋頂正上方,只見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爲斜坡,由細密斗拱承託向上隆起呈“井”狀,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彩繪,成爲下大頂小的倒置鬥形。中心方井之內是盤“龍” 浮雕圖案,周圍飾以康氏圖騰和龍草和璽彩畫的斗拱,層層疊疊,如傘如蓋,極盡精巧,給人以高遠深邃的感覺,這,就是藻井。

藻井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屋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它是天棚的一種獨特造型。大部分藻井就像一種向上隆起的“井”,也像一把撐開的雨傘。按照形狀,藻井可以爲方形、圓形或者六角形、八角形,由層層斗拱承託,上面都繪有花紋、彩畫、浮雕。

在中國古人看來,屋頂不只是遮蔽天空的作用,它還是“技藝載道,道藝合一”的地方。一架架古代藻井,一處處美麗穹頂,極盡精巧,富麗堂皇,承載的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建築藝術。

爲什麼稱之爲“藻井”呢?因爲中國的傳統建築多爲木結構,防火爲造屋之必須。井中有水,水能克火,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把“井”搬上了屋頂,連水中的蓮花、水藻都一榮俱榮“長”上了屋頂,就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以護 祐 建築物的安全。

藻井的造型是上圓下方,契合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如此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造型表現出古人對天的敬畏和崇拜。不是所有建築都有資格把天花板修建成藻井的樣式。藻井,一般只用於最尊貴的宮殿和建築物,象徵天宇的崇高,具有神聖的意義。例如宗教建築的神佛造像之上,或者宮殿寶座的上方,是中國古建築中天花板的最高存在形式。唐代就有明確規定,非王公之居,不能使用藻井。

康氏文化苑中軸線上的康叔祠、思源堂、衛君堂、和集堂都設計有藻井。藻井雖精緻華美,但構造複雜。

為了能夠建造出美輪美奐的藻井,在康氏文化苑開工的五年中,康獻堂會長一直都在四處打聽,尋找有經驗的木工師傅,怎奈臨近縣市範圍內都苦苦尋找不到。就在2022年的十二月份,康會長聽朋友介紹浙江東陽的木工會製作藻井,就千方百計聯繫並多次打電話溝通。東陽的師傅一聽說康氏文化苑在淇縣,就以距離遠、不方便爲由,婉言拒絕了。

後來在康會長的多次懇請下,他們才答應包工包料,在東陽做好後拉到文化苑安裝,但是造價太高,康氏文化苑無法承受這麼高的報價,只好忍痛作罷。就在一籌莫展時,康會長突然想起了正在工地上彩繪的任建軍師傅,任師傅在山西德高望重,他的三弟、四弟都是手藝高超的木工。而且山西晉中是古建築之鄉,他們應該懂得藻井工藝。

想到這裡,康會長馬上去找任師傅詢問,任師傅答應給問問。果不其然,任師傅的三弟會做藻井。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任師傅的三弟也是厚道純樸之人,他於四月二十五號領來了兩個師傅,經過溝通後,康會長決定把文化苑藻井工程包工給他們。但帶隊的王師傅開價仍然太高,經協商,康會長讓王師傅在這裡作技術指導,文化苑組織木工具體去幹,每天給王師傅開500元工資,王師傅爽快地答應了。

到此,康會長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個困擾了他五年的問題總算是得到了解決。至今,康叔祠、思源堂、衛君堂、和集堂的屋頂藻井已經完工,達到了預期效果,而且只用了浙江東陽報價的三分之一。

藻井美輪美奐,建造起來卻不容易。康獻堂會長介紹,藻井的工藝非常複雜而且大爲講究,這種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只利用榫卯相互卯合,各種樑檁穿插結構,就能將藻井堆疊而成。木構件上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凹進的部分叫做卯,榫與卯咬合,才能牢固異常。藻井構件的製作要求非常高,在砍斫、墨線、開榫、鑽孔每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木紋的方向、開榫的位置和孔徑大小都不能有毫釐誤差。

康獻堂會長說:“做藻井猶如站在腳手架上做針線活,對匠人們的技術工藝要求非常高。工匠不僅要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 , 而且還要有嚴謹、細緻、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和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沒有高超的技藝是無法完成的。”

當歲月沉澱,繁華落盡,我們所仰望的是先人的智慧,這智慧如嫋嫋歌聲餘音繞梁。

各位宗親,如果您以後來到康氏文化苑,請別忘了擡頭觀賞一下穹頂中央那個精美華麗的藻井,用心靈和古人來一次溝通對話。

 


 

arrow
arrow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