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祝福所有親友闔家平安吉祥! 康莊大道部落格從2013年10月搬遷到痞客邦~

對於史詩

不是很了解

關於詩歌

也不是很懂

但當閱讀到

有關於衛康叔家族

有六位女詩人的詩

頓時大開視野

除了讚佩古時候的康家媳婦

還是很讚嘆現今的康家媳婦

因為有您們默默尊賢持家

成就許多古今中外

康氏賢達和康氏之光

為您們喝采

 

 

 

衛康叔家族六位女詩人的詩

 

衛康叔家族中,第一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共姜

(周時衛世子共伯之妻。共伯早死﹐她不再嫁。後常用爲女子守節的典實)

2. 留下詩篇最多的是莊公的夫人莊姜。莊姜是齊國公主。

3. 第三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衛女。

4. 第四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許穆夫人(愛國女詩人)

5. 第五位有詩歌傳世的女詩人,也是一位被古代詩學家稱作衛女的衛國公主。

6. 第六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宋桓公夫人(愛國女詩人)

 

文章引用自中華康氏網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61/2459.html

 

據漢代毛亨《毛詩故訓傳》和宋代朱熹《詩集傳》記載,《詩經》中收有衛康叔家族六位女詩人的詩。她們的詩,分別保存在《邶風》、《鄘風》、《衛風》之中。

 

在《詩經》十五國風中,有《邶》之風19首,《鄘》之風10首,《衛》之風10首,計39首,佔十五國風的近四分之一。這39首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邶風》、《鄘風》、《衛風》都是衛國詩歌,研究衛國歷史、衛國文化,這39首詩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衛風》在周代就得到了時人高度的評價。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來聘······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

 

'”毛亨傳:“淵,深也。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衛康叔、武公德化深遠,雖遭宣公淫亂,懿公滅亡,民猶秉義而不為困。”季札肯定衛國詩歌內容深厚,思想深刻,又指出衛國雖然遭受多次大的變故,即使在困境之中,民心始終沒失,原因在於衛康叔、衛武公德政教化影響深遠。

 

衛國詩歌為什麼還包含《邶》風和《鄘》風呢?因為《詩經》雖然把這39首詩分成了《邶》、《鄘》、《衛》三部分,但實際上它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出自衛國。毛亨、孔穎達就清楚地回答了同是衛國詩歌,為什麼要分為邶、鄘、衛三部分的問題。

 

《詩經·邶鄘衛譜》:“邶、鄘、衛,商紂畿內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貢·冀州》太行之東,北踰衡漳,東及兗州桑土之野。周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為殷後,三分其地為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以監殷民。自紂域之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東謂之衛。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見周公將攝政,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更於此三國建諸侯,以殷餘民封康叔於衛,使為之長。……《地理志》曰:'武王崩,三監叛,周公誅之,更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遷邶、鄘之民於洛邑,故邶、鄘、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既然三地都在衛國邦域之內,又相與同風,為什麼在《詩經》中出現時,要分為《邶》、《鄘》、《衛》三部分呢? 《詩經·邶鄘衛譜》也回答了這個問題:“並邶、鄘分為三國,鄭並十邑不分之者,以鄭在西都十邑之中無鄭名,又皆國小,土風不異,不似邶、鄘之地大於衛國,又先有衛名,故分三也。雖分從邶、鄘,其實衛也。故序每篇言衛,明是衛詩,猶唐實是晉,故序亦每篇言晉也。

 

”孔穎達十分具體地回答了衛國詩歌在《詩經》中一分為三的原因:因邶、鄘二地地域廣大,“三監”時就有了邶、鄘、衛的劃分,可見這種劃分是沿襲下來的。

 

綜上所述,我們在研究先秦衛國詩歌的時候,既要注意《邶風》、《鄘風》、《衛風》因產生的具體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又要把《邶風》 、《鄘風》、《衛風》當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研究,因為它們都是當時衛國的詩歌,顯示了以淇水、沬邑為大背景共有的特性。

 

因此,我們在後面的行文中在提到衛國詩歌的時候,會籠統地用衛風來稱呼它。而《詩經》時代衛康叔家族中六位女詩人的詩,就恰巧分佈於《邶》、《鄘》、《衛》三風之中。

 

《邶風》、《鄘風》、《衛風》所收的39首詩,除了它們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之外,還可以起到“詩以證史”的作用,也是研究衛國歷史和康姓家族史的重要史料。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和《詩經》中大多數詩篇都屬於集體歌詠或不知作者姓名,不同的是,按先賢的考證,這39首詩中有不少詩篇屬於個人創作,是有具體作者的。特別是其中康叔家族中的六位女性作者,更是先秦文學史和文化史上令人矚目的。

 

據《衛風·河廣》 宋朱熹集傳:“衛有婦人之詩,自共姜至於(宋)襄公之母六人焉,皆止於禮義,而不敢過焉。夫以衛之政教淫僻,風俗傷敗,然而女子乃有知禮而畏義如此者,則以先王之化猶存焉故也。”對這六位女作者的記載,清代阮元《十三經註疏》中保存的漢唐人的解釋和朱熹在《詩集傳》中的解釋也是一致的。

 

當時衛康叔家族中,第一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共姜。 《鄘風·柏舟》 漢代鄭玄序:“《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蚤(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強迫其改變志向)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同此)詩以絕之(指斷絕父母強迫自己改嫁的念頭)。”孔穎達疏引《喪服傳》曰:“夫死,妻稚,子幼,子無大功之親,妻得與之適人,是於禮得嫁,但不如不嫁為善······故夫死不嫁,是夫妻之義也。

 

”按照當時的禮制,丈夫死了,妻子年輕,兒子幼小,兒子又沒有非常近的親屬,作妻子的可以再嫁,但再嫁不如不嫁。不嫁是夫妻之間的恩義。由於共伯屬於早死,共姜當然也很年輕,經傳中亦不見其有子的記載,按照《儀禮·喪服傳》的記載,共姜若再嫁,是符合當時的禮制的。當父母強迫她改嫁時,她發出了“之死矢靡它”的誓言,以死明志,表現了夫妻之間深厚的情誼。

 

《鄘風·柏舟》朱熹集傳也記載:“舊說以為,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共姜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故共姜作此以自誓。言柏舟則在彼中河,兩髦則實我之匹。雖至於死,誓無他心。母之於我,覆育之恩如天罔極,而何其不諒我之心乎?”從前人的解釋和說明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共姜守節的決心,還發現共伯屬於“蚤死”,這也許就是很多人懷疑武公弒兄的記載可靠性的根據吧。

 

六人之中,留下詩篇最多的是莊公的夫人莊姜。莊姜是齊國公主,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又是當時著名的美人。 《左傳·隱公二年》:“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又稱女弟,即妹妹)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由於她沒有生育,所以在宮廷中就失去了應有的地位,甚至一些妃妾都讒毀她,《衛風·碩人》就一方面極力讚揚她的美貌,一方面對她表示同情和憐憫。所幸的是她憑自己高尚的人品和超常的美貌,還是保住了自己夫人的地位。

 

莊姜一共留下了4首詩。 《邶風·綠衣·序》:“《綠衣》,衛莊姜傷己(為自己悲傷)也。妾上僭(僭指超越自己的地位),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漢毛亨傳:“莊姜,莊公夫人,齊女,姓姜氏。妾上僭者,謂公子州吁之母。母嬖(被寵愛)而公子驕。”孔穎達疏:“作《綠衣》詩者,言衛莊姜傷己也。由賤妾為君所嬖而上僭,夫人失位而幽微,傷己不被寵遇,是故而作是詩也。

 

”《邶風·綠衣》朱熹集傳:“莊公惑於嬖(ㄅㄧˋ)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是詩······綠衣黃里,以比賤妾尊貴,而正嫡幽微。”莊姜在詩中用“綠兮衣兮,綠衣黃里”作比興。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綠色是間色,也就是雜色,是下等的顏色。

 

而黃色是正色,是尊貴的顏色。做衣服用綠色的布帛做面料,用黃色的布帛做裡子,是貴賤顛倒,莊姜正是用此來比興賤妾因受寵愛而地位尊貴,自己雖是夫人而地位變得低微。

 

《邶風·燕燕·序》:“《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漢毛亨傳:“莊姜無子,陳女戴媯(ㄍㄨㄟ)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吁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於野,做詩見己志。”詩中有“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話。鄭玄箋曰:“婦人之禮,送迎不出門。今我送是子乃至於野者,舒己憤,盡己情。

 

”莊姜之所以在送別戴媯時越禮,一是心中憤懣,二是要盡對戴媯深厚的情誼。戴媯是和莊姜一同嫁到衛國的。因為在周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姪(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同時還需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的諸侯國各請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娣姪相從,共九人,這就是古代的媵(ㄧㄥˋ)妾制度。

 

《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姪者何?兄之子(女兒)也。娣者何?弟(也稱女弟,即妹妹)也。”戴媯以媵的身份來到衛國後,和莊姜的關係一直很好,因為她是一個不僭越,又溫柔又賢惠的人。 《邶風·燕燕》朱熹集傳:“莊姜無子,以陳戴媯之子完為己子。莊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弒之,故戴媯大歸於陳,而莊姜送之,作此詩也······言戴媯之賢如此,又以先君之思勉我,使我常念之而不失其守也。

 

楊氏曰:州吁(ㄒㄩ)之暴,桓公之死,戴媯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見答於先君所致也。而戴媯猶以先君之思勉其夫人,真可謂溫且惠也。”從朱熹的集傳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姜和戴媯共同遭遇了那麼多的不幸,戴媯不但又溫柔又賢惠,而且也很堅強。她在大變故面前,在一別將永無再見之期的時候,猶不忘勉勵莊姜不要忘了先君,不要失去國君夫人應盡的職責,無怪乎莊姜在送別時要“佇立而泣”。後人對《燕燕》評價極高,稱它為“萬古離別之祖。”

 

莊姜流傳下的第三首詩是《邶風·日月》。 《日月·序》:“《日月》,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自己的好心得不到回應)於先君,以至於困窮之詩也。”說明這首詩是莊姜抒發自己內心悲傷之情的。莊姜遭遇州吁之難,自己親自撫養大的桓公被州吁殺死,自己的好心又得不到莊公的回應,因此只好面對日月訴說內心的悲苦。 《日月》朱熹集傳:“莊姜不見答於莊公,故呼日月以訴之。”

 

莊姜流傳下來的第四首詩是《邶風·終風》。 《終風·序》:“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詩中有“終風且暴,顧我則笑”的話,毛亨傳:“興也。終日風(一整天都在刮風)為終風。暴,疾也。笑,侮之也。”鄭玄箋:“既竟日風(整天刮風)矣,而又暴疾。興者,喻州吁之為不善如終日風之無休止,而其間又有甚惡,其在莊姜之旁,視莊姜則反笑之,是無敬心之甚。

 

”《終風》不但是對州吁的控訴,也曲折地表達了對莊公的控訴。朱熹《終風》集傳:“莊公之為人,狂盪暴疾。莊姜蓋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終風且暴為比。”從以上所引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姜在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中,仍然堅守自己的本分,不肯明言莊公之過,這就是朱熹讚揚她“止乎禮義”的原因。

 

第三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衛女。 《邶風·泉水·序》:“《泉水》,衛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毛亨傳:“以自見者,見己志也。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衛女之思歸,雖非禮,思之至也。

 

”孔穎達疏:“此時宣公之世,宣父莊,兄桓,此言父母已終,未知何君之女也。言嫁於諸侯,必為夫人。亦不知所適何國,蓋時簡札不記,故序不斥言也。”從孔穎達的記述中可以得知,這位女子是衛國公主,是一位諸侯國國君的夫人,生活的時代是宣公在位時,從父母已沒看,父親應該是莊公或者桓公中的一個。

 

朱熹對這位衛國公主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邶風·泉水》集傳中說:“衛女嫁於諸侯,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楊氏曰:衛女思歸,發乎情也;其卒(最終)也不歸,止乎禮義也。聖人著之於經,以示後世,使知嫁異國者,父母終,無歸寧之義,則能自克者,知所處也。

 

”歸寧指的是出嫁的女子回家省視父母。按當時的禮制,國君的女兒嫁到異國,父母健在時,可以定期回國省視,父母去世之後,自己不能歸國省視,只能派大夫回娘家探視自己的兄弟。這位衛國公主父母去世後,十分想回去探視,這是“發乎情”;但她又知道這樣做不合乎禮制,因此只能克制自己,這是“止乎禮”。孔子刪詩時,特意把它保留下來,就是為了讓它“著於經,以示後世”,讓後世的人都懂得遇到這種事時該如何處理,都去效法衛女這樣的典範。

 

第四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許穆夫人。 《衛風·載馳·序》:“《載馳》,許穆夫人作也。閔其宗國顛覆,自傷不能救也。衛懿公為狄人所滅,國人分散,露於漕邑。許穆夫人閔衛之亡,傷許之小,力不能救,思歸唁其兄,又義不得,故賦是詩也。

 

”《左傳·閔公二年》:“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衛之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漕。許穆夫人賦《載馳》。”晉杜預注:“《載馳》詩,衛風也。許穆夫人痛衛之亡,思歸唁之,不可,故做詩以言志。

 

”許穆夫人是宣姜和昭伯頑的女兒。衛宣公死後,齊襄公擔心齊國失去對衛國王室的影響,就讓宣姜改嫁昭伯頑,後來生下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年方及笄(ㄐㄧ),齊桓公、許穆公皆慕名求婚。據《列女傳·仁智傳》載:“初,許求之,齊亦求之。懿公將與許,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ㄐㄩ)玩弄,系援於大國也。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今者捨近而就遠,離大而附小,一旦有車馳之難,孰可與慮社稷?'衛侯不聽,而嫁於許。

 

其後狄人攻衛,大破之,而許不能救,衛侯於是悔不用其言。君子善其慈惠而遠識焉。 ”在當時縱橫交錯的諸侯國關係中,婚姻關係很多時候是一種結盟行為。這位衛國公主在婚姻關係中,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國家的政治利益。她認為自己應該嫁到一個大國,為自己的出生之國結一強援。這樣如果衛國邊疆有敵寇入侵,由於自己的關係,衛國可以得到大國的幫助。

 

從《列女傳》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這位十五六歲少女的遠見卓識和強烈的報國之心。可惜國君沒有聽從她的主張,造成了懿公身死國滅的悲劇。事實也證明,最先出兵救援衛國的不是大國齊國,而是衛國另一位公主宋桓夫人的丈夫宋桓公。設若國君聽從了這位公主的話,衛國就可能是另一種命運。更讓許穆夫人傷心的是,當她“載馳載驅,歸唁衛侯”時,又受到許國大夫的阻攔。

 

《載馳》朱熹集傳:“宣姜之女為許穆夫人,閔衛之亡,馳驅以歸,將以唁衛公於漕邑。未至,而許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來者,夫人知其必將以不可歸之義來告,故心以為憂也。既而終不果歸,乃作此詩,以自言其意耳。 ”由於受當時禮義的約束,許穆夫人最終也沒能回到衛國弔唁宗國滅亡,父兄亡故,但她的遠見卓識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受到後人的敬仰,無怪乎《列女傳》把她歸入仁智一類女子之中。許穆夫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女詩人。

 

 

第五位有詩歌傳世的女詩人,也是一位被古代詩學家稱作衛女的衛國公主。 《衛風·竹竿·序》:“《竹竿》,衛女思歸也。適異國而不見答,思而能以禮者也。”“適異國”指嫁到異國,“不見答”指在很多事情上得不到丈夫的回應,可見是遇到了不稱心的婚姻,“淇水悠悠,檜楫松舟”,毛亨傳:“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男女相配,得禮而備。”鄭玄箋:“此傷己,今不得夫婦之禮。”正是由於夫婦關係不和諧,才使她產生了強烈的故國之思。

 

“藋(ㄉㄧˊ)藋竹竿,釣於淇水”,她幻想有朝一日能回到衛國,用一條又細又長的竹竿,到淇水中垂釣。但這位公主“思而能以禮”,也就是說雖然在逆境之中思鄉思親之情強烈,她還是能夠把握自己,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制,因此她的行為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讚揚。

 

由於缺乏更詳細的史料,這位衛國公主是哪位國君的女兒還無法確定,但她和前面提到的衛女絕對不會是同一個人,因為朱熹在《衛風·河廣》集傳中曾明言,“衛有婦人之詩,自共姜至於襄公之母六人焉”,用非常肯定的口吻告訴《詩經》的讀者,兩位衛女不是同一個人,如果兩位衛女是同一個人的話,《詩集傳》中記載的衛國的女詩人就不夠六人之數。

 

第六位有詩歌傳世的女作家是宋桓公夫人。 《衛風·河廣·序》:“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毛亨傳:“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義不可往,故作詩以自止。

 

”《衛風·河廣》朱熹集傳:“宣姜之女,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歸於衛。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義不可往。蓋嗣君承父之重,與祖為體,母出與廟絕,不可私返,故作此詩。言誰謂河廣,但以一葦加之,則可以渡矣;誰謂宋國遠乎?但一跂(ㄑㄧˊ)足而望,則可以見矣,明非宋遠而不可至也,乃義不可得往耳。范氏曰:夫人不往,義也。天下豈有無母之人歟(ㄩˊ)?有千乘之國,而不得養其母,則人之不幸也。為襄公者,將若之何?生則致其孝,沒則盡其禮而已。”襄公的母親不知因何故被送回衛國,從而斷絕了與宋國宗廟的關係。

 

但從朱熹在《集傳》中肯定她的節義看,她也不是犯了古代所謂“七出”的過錯。衛國與宋國相距並不遙遠,正像宋桓公夫人感覺的一樣,兩國之間就像隔著一條河,用一葉扁舟就可以渡過;在衛國踮起腳跟就能夠看到宋國,從中流露出她對兒子深切的思念。不是路途遙遠不能前往,而是做母親的要守義,做兒子的不能違背父親的遺訓。但朱熹認為,天下沒有無母親之人,作為一個千乘之國的國君,不能親自奉養自己的母親,已是人生的不幸。

 

襄公應該做的是,母親活著的時候要送上自己的孝心,去世的時候要儘自己的禮節。宋襄公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國君,有人把他當做春秋五霸之一。從宋桓公第一個出兵救衛來看,可能是宋襄公沒有忘記衛國是他的娘舅之國,沒有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在促使父親出兵救衛上起了作用。

 

清代陳奐對《衛風·河廣》作的是另一種解讀。陳奐《詩毛氏傳疏》:“當時衛有狄人之難,宋襄公母歸在衛,見其宗國顛覆,君滅國破,憂思不已,故篇內皆敘其望宋渡河救衛,辭甚急也。未幾,宋桓公逆(同迎)諸河,立戴公以處漕,則此詩之作,自在逆河之前。《河廣》作而宋立戴公矣,《載馳》賦而齊立文公矣。《載馳》許詩,《河廣》宋詩,而係列於《鄘》、《衛》之風,以二夫人於其宗國皆有存亡繼絕之恩,故錄之。”古人對經書的注疏往往是後出轉精,清人對“十三經”的注疏集漢唐宋元明經書注疏之大成,其中常常有令人振聾發聵(ㄎㄨㄟˋ)的精闢見解,陳奐對《河廣》的解讀就是如此。特別是他對《河廣》、《載馳》沒有收入宋國、許國詩歌之內而是收入《衛風》、《鄘風》的解讀,既見解精到又合情合理。而他對許穆夫人、宋桓夫人為保存衛國、存亡繼絕所做貢獻的肯定,讓人們於許穆夫人之外,認識了另外一位偉大的愛國女詩人—宋桓夫人。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一個諸侯國中出現這麼大的女作家群體,是非常罕見的。在《邶》、《鄘》、《衛》三卷39首衛國詩歌中,研究《詩經》者認為屬於女性創作的有《谷風》、《綠衣》、《燕燕》、《日月》 、《終風》、《泉水》、《載馳》、《竹竿》、《河廣》、《伯兮》、《氓》、《有狐》共12首,幾近衛詩的三分之一,數量之多,在《詩經》中是僅見的。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魏源《詩古微》:“三河為天下之都會,衛都河內,鄭都河南······據天下之中,河山之會,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則財貨盛,財貨盛則聲色臻。”聲指民間流行的新樂,色指在繁榮的商業經濟影響下比較開放的男女交際。富裕開放的社會才能為女性提供活動的舞台,為她們的詩歌創作提供條件。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開放之風主要流行於下層社會,而上層婦女受到較多的禮制約束,在立身行事上表現出另外一種精神和胸懷。六位女性作者的創作,反映出她們在日常行為上有一個很大的共性,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就連對鄭衛之風頗多責難的南宋理學家朱熹,也在《詩集傳》中用讚賞的口吻對她們做出了積極的評價,稱讚她們“知禮而畏義。

 

”許穆夫人在個人幸福和國家利益面前大仁大義且充滿智慧的選擇,在國家發生巨大變故時表現出的熾烈愛國情懷,永遠讓不同時代的人敬佩;莊姜在坎坷人生中顯示出的寬闊胸懷,共姜對婚姻的無比忠貞,宋桓夫人在面對親情和禮法之間出現矛盾時的理智表現,兩位衛女詩中流露出的濃濃的思親之情,讀之不能不讓人動容,也為天下康氏族人留下了永遠的驕傲和感動。

 

六位女詩人創作中使用的純熟的藝術手法,也顯示出她們在家族中受到過良好的文化熏陶。

衛風中女性作者的創作,特別是衛康叔家族中六位女詩人的詩歌創作,不但在《詩經》時代,即使在整個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也都是一種獨特的現象,堪稱一個奇蹟。從“聖人著之於經,以示後世”看,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特別是康氏文化優秀傳統,也應該對這六位女詩人作品的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氏族譜.JPG

 

重修康氏族譜的觀點和建議感言

 

康淳菁合十20230801

 

前言

因著和康照祥老師互動交流,他感嘆這些年來的努力,但至今台灣的統譜都還做不起來…;是的,民國64年出版的康氏族譜,至今已48年,將近半世紀,如果再不加把勁,的確是隱憂,可是自己非專業,且自2008年尋根以來,所遇到的真實困難,也真的感慨萬千。

可是還是抱持一信念,相信只要發心堅持,一定能成就統譜大業,況且修譜本來就是慢工出細活,快不得的大事業,因此千萬不能遇阻就停滯不前,只有繼續深耕,才有希望;而自己能力實在有限,只能就有關重修康氏族譜的觀點提出建議和寫下感言,並默默祝福,期望個人願力的小小能量,能牽引出屬於我們康氏的輝煌光芒。

 

修譜的意義及為何要修譜

修譜是彌補姓氏歷史文化斷層、以及世系輩分倫理無法釐清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大家共同凝聚力結合,才能解決很多傳承問題;同時修譜除了可以發揚尊宗敬族的傳統美德,也能留給後代子孫,提供血緣認同和尋根線索的寶貴資料庫。

俗云:「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為增進康姓家族彼此了解和信任,促進各支系間的互幫互助;了解家族歷史和遷徙情況,唯有通過修家譜,加強溝通,才能更有助於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展現大團結。

 

家譜應具備要素和經費籌集

姓氏源流、祖先世系、字輩排行、家法傳記榮譽錄、各地風俗禮儀、墳塋、地產相關字號等等;提前將修譜組織及經費預定;並收集相關家族資料書籍及文稿,謄寫入譜格式登記表。

修譜經費,一般都是以入譜的男丁為主,但平權時代,建議女性入譜者,都一樣繳納相同款項,如果有社會賢達、德高望重的宗親師長,願意更多加注贊助是更理想的。

 

成立修譜委員會

1.宗親家族召開籌備會議,選出共識負責人。

2.找出最有威望影響力聯絡人,及熱心族務的人,組成修譜委員會。

 

修譜委員會的工作

1.確定以主編為首的編輯團隊。

2.籌措經費,確認開支範圍項目。

3.組織協調普查工作;確定家譜格式。

4.匯總圖文字資料;組織審查族譜草稿校正。

5.聯繫修譜完成後、圓滿印製發譜等工作。

 

收集資料

1.發佈修譜倡議書;填寫願意提供家族成員登記表。

2.善用舊譜資料;參閱戶口登記,從正史、方志、文獻中抄錄資料。

3.收集詩文、各家族相關文書資料補充。

4.列入收錄族人之光與其他相關值得讚頌的文稿;如墓誌銘等檔案。

 

建立數位化家譜是未來趨勢

隨著時代發展,以最新網絡科技傳輸資料,利用已完成收集各家族的資料,進行數位檔案,是延續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除了印製紙本族譜外,建立電子家譜可以節約紙本印刷成本,同時也方便資料傳輸與分享,增加備份和保存的安全性。
 

連結閱讀
 

康氏族譜

https://reurl.cc/nZo0XD

 

康莊族譜:恩公支派

https://reurl.cc/7jronb


淺談女性入譜

https://reurl.cc/94Y4DY
 

康氏根源(感恩記錄兩地康氏宗祠)

https://reurl.cc/gQWmNN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28c1503c6468935bd0ede4aff6dbc99

786db52d6bf2679fefa46909637c724c


康氏祠堂:康姓人靈魂的棲息地

作者:康獻堂    日期:2023-05-25

 

全文引用自中華康氏網

http://www.kangshiw.com/contents/461/5662.html

 

 

編寫《康氏祠堂大觀》是我多年的心願。特別是隨《華夏康氏》攝製組一同在江西、福建、廣東等地親臨其境,目睹了那麼多具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古老康氏祠堂後,實現這一願望的心情更加迫切,信念更加堅定。感謝研究會同仁的辛勤付出和各地宗親的大力支持,此願終得以償。藉此機會,我把編寫此書的一些想法與大家分享。

 

祠堂都是後人為表達崇宗敬祖之誠意、弘揚先祖功德、啟迪後昆的文化建築物,是一個家族文化精神存在的象徵。所以,我一直篤信,康氏祠堂是大地上最俱生命力的鮮活遺存之一種,她承載著世代康氏兒女血脈相通的根親情懷、崇宗敬祖的虔誠心意和賡續優良家風的文化傳統,是一方方各具特色的“康氏印”。

 

瀏覽《康氏祠堂大觀》所收錄的一座座康氏祠堂,無論是歷盡滄桑幾經修繕的古老祠堂,還是生逢盛世的當代康姓人重建或新建的祠堂,都能從中尋找到我們的根,都能看到康姓人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我們家族記憶和文化傳統的陳列館,是安放我們靈魂的棲息地,是追溯我們根脈的重要依托和參照。

 

江西泰和爵譽宗祠始建於宋靖康至紹興年間,迄今已有近 900 年曆史。 2011 年我初到泰和爵譽村聯誼,就為她的宏偉建構和文化內涵所震撼。宗祠的建築設計和所有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塑、石刻,皆負載著豐厚的家族文化信息。

 

宋仁宗趙禎御筆“敕賜爵譽”匾、正門楹聯“護國將軍世第,抗疏學士名家”、門廊之上的“京兆爵譽世家”等,彰顯的是爵譽康氏的一腔敬祖誠意和唐宋元三朝皇恩的無上榮耀;入祠欄杆門兩側的隸書聯“芳傳百世,德播千秋”,正廳上方的巨型木製匾額“馮翼孝德之堂”等,弘揚了康氏崇德尚善優良家風的世代傳承;祠裡石刻的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禹錫的《烏衣巷》兩首詩,暗示了爵譽康氏由中原到金陵、再徙泰和的播遷歷程,銘刻著康姓人根在中原的血脈記憶……

 

廣東南澳海島上的“康氏宗祠”,也是經商致富的康百萬為昭示家族榮耀,表達敬宗睦族之意,傳承康氏優良家風,於嘉慶十七年 (1812 年 ) 擇地建造的康姓精神家園。宗祠建成之後,康百萬還特意向朝廷捐了誥授“朝議大夫”,並在大門匾額上刻了“大夫第”三個大字。

 

其後,子孫有 6 人分別捐得“朝議大夫”“奉直大夫”官銜,南澳康氏盛極一時……福建翔安洪前箱山康氏家廟正廳後部的楹聯“賢母率嬰兒誥授御前學士家聲遠,四代官一品恩蒙祖上大夫世澤長”,同樣彰顯著康氏家族的世代榮耀。

 

上聯意指南宋末 1279 年,賢母趙氏率子護聖駕宋帝昺南逃廣東,因而誥授御前兄弟學士,弘揚康氏祖先抗元(金)保國的熾熱情懷;下聯記載了清康熙間(1662—1722 年),康廷良因平彭、台、金、廈而功加左都督、食總兵奉任陝西平垣營游擊,其曾祖康晉錫、祖父康芳、父親康瑞美等四代誥贈榮祿大夫從一品官銜的恩榮。

 

大門兩側箱山康氏後裔共撰的對聯“祖種心田德澤後昆生將相,廟承地脈源流長遠出公卿”,刻下箱山康氏崇宗敬祖的優良家風和希冀康氏興旺昌盛的美好願望……湖南新化溫塘鎮康氏宗祠大門及兩側的石刻對聯有:“寇靖沫土文誥昭垂,候封鄱湖武功載纘”;“苦中再苦功名宜向苦中求,勤上加勤學問須從勤上得”;“克明德做新民大學淵源歸一貫,左楚邱瞻淇淆衛風雅頌促千秋”。

 

一字一句皆用心良苦,意在警醒後人不忘康姓根源、銘記先祖功德、傳承優良家風……福建小岞後頂頭康氏乾公祖宅,就是世代承傳亁祖夫婦美德的象徵,讓子孫後代永續家風。江西省會昌南坑康氏宗祠也是一座數百年曆史的古老祠堂,2017 年重修,正廳的門聯“人文蔚起康氏後裔枝繁葉茂,恭寬信敏衛邦宗脈源遠流長”,記載著康氏源流和家風承傳。

 

遂川雩田崇德堂,是三任村支書帶領族人分期集資、分段施工,歷時二十年重建的祠堂,且在祠堂內嵌刻了康姓根源、康姓始祖、康姓世系、祖訓家風等內容,並沿用四百年前先祖始建宗祠取名“崇德堂”,更能彰顯康氏文化傳統……

 

台灣嘉義康氏祠堂是為紀念祭拜徙台始祖奇壯公而集資建造的。奇壯公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侯(霞)美堡十七都下尾社,據傳,他於兩百年前身負父親仁義公牌位及庇護先人之神明紅祖公神位,涉險渡海,來台拓墾謀生,披荊斬棘,備嘗艱辛,為子孫後代創下基業。

 

嘉義康氏為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先祖開基之功,特集資共建康氏宗祠,於 1989 年開工,1991 年告竣。嘉義康氏祠堂挑脊翹簷的北式琉璃瓦二層小樓建築,就是嘉義宗親不忘根在大陸、牢記先祖功德的精神標識。因此,一座康氏祠堂,就像一位母親,愈是歷盡滄桑,愈飽含對子孫的無盡恩情,更成為康姓人魂牽夢繞的精神歸宿。

 

那裡,供奉著祖先牌位,銘刻下先祖功德,昭示著木本水源,昭穆有序,賡續井然,血脈綿延,生生不息。走進祠堂,肅穆中你會頓悟天地人的大道理,增添崇宗敬祖的敬畏感,明白為人做事的家規範……甚至那古老祠堂的厚重木門、拱椽檁梁、樓欄廊柱、花格鏤窗間,所散發纏繞的淡淡木香,都能激起你游子歸來的鄉愁宣洩和依偎母親的溫情撫慰。

 

康氏祠堂裡濃郁的香火味,常年經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嘗冬烝,四時八節,祭祀不斷。一柱柱清香,一縷縷青煙,成為溝通康氏後裔與列祖列宗心心相印的神秘使者和有形象徵,讓當代康氏子孫時時感受到祖先就在冥冥之中,時刻保佑著家世的興旺、子孫的繁衍。祠堂在,祭如在。

 

祠堂祭祖,已成為康姓人血脈匯聚、精神認同的家族禮儀傳統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家風傳承。

 

而且,有些古老的康氏祠堂,還曾在歷史上以家族的擔當為中國革命作出過無私奉獻,鐫刻下紅色記憶。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作為中華蘇維埃政府創辦的列寧小學校舍,供窮困農民子弟讀書,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種子。

 

宗祠背靠巍巍鍾魁山,這裡曾是 1933 年紅四方面軍徐向前、李先念指揮的鍾魁山戰役遺址,它綿延數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脈——以紅葉著稱的米倉山系,是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

 

位於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解放戰爭時期,康家人就將其提供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於 1949 年 2 月,創辦了劉伯承擔任校長和政委的我軍歷史上唯一的女子大學。大學的總部就設在莊園裡,而作為莊園重要組成部分的康店康氏宗祠,自然成為大學的校舍。

 

因為,當時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 “據當事人回憶,黑板是用鍋灰塗在牆上或門板上做成的,桌凳是從老鄉家借的,沒有教室,廟宇、祠堂、倉庫、院壩甚至樹下就是課堂,沒有紙筆,就用樹枝在地上練,睡覺時用手指在身上劃”。

 

可以想見,康店康氏宗祠,甚至連康溝康氏宗祠都可能是二野女子大學的校舍選擇。更有很多老祠堂在特定時代,以寬闊的胸懷容納莘莘學子而奉獻社會。

 

抗日戰爭期間,著名的南昌市第二中學,為躲避戰火,自 1940—1945 年,搬遷泰和爵譽村辦學 5 年。爵譽村的康氏祠堂就成了學校的教室,多戶村民騰出房子給師生居住,“康氏‘孝德堂’東頭那棵高大的樟樹上,懸吊著一個銅鐘,鐘聲嘹亮,全校師生依鐘聲而作息”。

 

為此,學校特於 1996 年在爵譽村口豎立一座鐫刻“飲水思源”的黝黑大理石碑以紀念。還有陝西安康的老祠堂、湖南新化溫塘的康氏祠堂等,都曾長期用作學校,為培養人才、造福子孫後代,作出了永不磨滅的貢獻。這些可以稱作康氏祠堂文化意蘊的溢出效應。

 

可見,康氏祠堂作為承載豐厚康氏文化的建築物,必然對血脈相通的康姓人具有像徵性的神聖感、儀式感、敬畏感,成為康姓人靈魂的棲息地,像母親一樣讓每一位子女時時牽掛不忘。

 

因此,這樣的家族文化建築歷經歲月滄桑而容顏破舊時,或遇不可預知的天災損毀時,總有勇於擔當的族人們站出來,同心協力,修繕翻新,或移地重建,使她重放光彩,再顯榮耀。特別是在特定時期祠堂面臨人為破壞之際,更有族人挺身而出,機智勇敢地護衛她免遭摧殘。

 

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始建於清同治年間,迄今已近 150 年。它不僅建築設計獨特巧妙,將祖塋包容其中,而且適時修繕,保護完好。 2015 年我到此聯誼、瞻仰祠堂時,就听宗親們給我講述了“文革”時康大德宗長帶領族人機智巧妙保護祠堂的感人故事。

 

文革中他正任職長赤區區長,作為“當權派”,隨時都有可能被當作“走資派”遭批鬥、戴高帽子,處境非常困難。但一聽說造反派要帶領學生把康氏祠堂當“四舊”破除,遂連夜趕回家鄉,找到隊長康樹憲商議對策,巧妙阻止破壞。

 

他們當夜發動族人,捐贈木材和竹料,迅速在先祖墓碑前打樁立柱,劈竹編牆,敷上泥石灰,把各房碑板也用泥石灰粉刷,一併寫上毛主席語錄,以遮掩“四舊”物。同時,他還與族人商議,順勢把祠堂提供給學校作教室,並承諾學校改建、擴建時康姓人會無償提供幫助,但唯一要求是不能拆除宗祠。

 

因此,宗祠才得以完好保存。可以肯定地說,每一座古老的康氏祠堂背後都有一段與此相似的感人故事,都銘記有一批虔誠執著守護的族人,每一條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無數雙注視的眼睛。因為,康氏宗祠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我還要指出的是,宗祠作為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其結構佈局、建築風格、坐落位置等,無不體現著建造者匠心獨運的聰明才智,給我們留下難得的建築學啟示和借鑒;祠堂裡的楹聯匾額,各種陳設的書法、繪畫、雕塑,又以其永恆的審美價值,訴說著建造者良好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審美追求。

 

這一切,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從圖文並茂的《康氏祠堂大觀》介紹中有所感悟,若有機會能親臨其境,定會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我隨《華夏康氏》攝製組赴江西、福建、廣東等多地康氏祠堂採訪攝錄時,每每受到震撼,時時被前人的敬祖誠意、精巧建構、藝術素養和不凡追求而唏噓感嘆!

 

特別是江西泰和爵譽康氏宗祠、廣東南澳康氏祠堂各具特色的建築格調、精美絕倫的木石雕刻、意蘊豐厚的佈局陳設,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引我駐足細觀,令我流連忘返,也成為激勵鞭策我對古衛國康氏文化苑建設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巨大精神力量。

 

康氏祠堂,我們的祠堂,她刻下了先祖遷徙的足跡,也記載著他們篳路藍縷的創業艱辛,彰顯著康姓人世代傳承的優良家風。因而,有康姓人聚居的地方應該都有康氏祠堂,但地域文化習俗差別的影響,在祠堂分佈上則呈現出南方居多而北方嫌少的特點。

 

而且祠堂的建築風格,也明顯存在南北差異,體現地域文化積澱滋養的審美趣味之別。但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康氏祠堂共有的文化功能,之於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康姓人而言,無論她是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的豪華,還是青磚灰瓦、古色古香的樸實,都是鑲嵌在根親紐帶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一樣令康姓人心馳神往。

 

無論你走到哪裡,只要看到門額上的“康氏祠堂”標識,你定會肅然起敬,焚香恭拜,以示敬祖之虔誠,表達天下康氏血脈深情!因為,祭如在,倍加親;祭如在,一切在!

 

這就是我主張編寫《康氏祠堂大觀》的初衷,誠望各位宗親讀到此書時能與我共鳴。讓我深感不足的是,由於條件製約,收入本書的康氏祠堂肯定不全,遺珠之憾實屬無奈,願有志者賡續之。

 

(說明:這是獻堂會長在《康氏祠堂大觀》初稿草成後寫的序言,我們發表於此,意在進一步提高廣大宗親對祠堂文化重要性和編寫此書的目的、意義的認識,更加自覺地投身發掘康氏祠堂豐厚文化意蘊的研究之中,補充原有研究之不足,增添初稿未收入的祠堂內容,然後綜合整體情況,會長補充修改序言,擇機出版。)

 

連結閱讀分享

康氏根源(感恩記錄兩地康氏宗祠)

 

康氏宗祠1

https://youtu.be/S0egi5QRhao

康氏宗祠2

https://youtu.be/_gCXxBfg2uw

康氏宗祠3

https://youtu.be/GL22RGzu-lg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尼拉孟嘉宗長和夫人.jpg

打開電腦微信


跳出一張相片


原來是馬尼拉華僑


康孟嘉宗長傳來分享


歡喜看見他和夫人


神采奕奕👍👏實感安慰

 

想起2012年

人生有此因緣
幫忙牽線聯繫兩岸三地
促成旅居海外100多年
一心一意想尋根的孟嘉宗長
圓滿完成此生心願
真是感恩又感動


感謝孟嘉宗長
常常在微信分享新訊
也會放上自己和家人旅遊照
舉動誠是可愛
笑容真是親切


馬尼拉孟嘉宗長.jpg
過年也都會打越洋電話
以閩南語問候關懷

真是不好意思
這應該是晚輩主動才是
但礙於語文還是不太通順
個人也只能在線上問安

 

人生90華誕

何其不易
只有滿心祝福🎊

洪福齊天🎊
福壽綿延💯

無量光無量壽💫
南無阿彌陀佛🙏

康淳菁合十🙏
🎉🎉🎉🎉🎉🎉🎉🎉🎉🎉🎉🎉
延伸閱讀

 

菲律賓宗親尋根信  

 

恭喜菲律賓康孟嘉宗長尋根圓滿成功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百萬莊園的天官賜福.jpg

 

感動康家有福之地

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

除"留餘匾"揚名海內外

更在門楣雕刻八個字

分別是“青氣、南元、方便、財主” 

這隱含著吉祥用語 

就是“天官賜福” 

青氣為天,南元為官,方便為賜,財主為福。

 

感恩康百萬莊園

善心將「天官賜福」獻瑞 

以獨特磚雕橫額吉言施福十方

 
更將天官大帝的美意傳遞
 
端午佳節
借花獻佛
祝福全球所有宗親
闔家安康吉祥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廈門宗長康章炳詩書墨藝分享

181217.jpg

距離2015年2月前往廈門參加​​

海滄東孚鎮霞文堂修繕落成慶典
康氏宗祠謝天祭典莊嚴隆重圓滿舉行後

 

因兩岸政治小三通沒開放

轉眼又經過8年~
好快
只見當年的小嬰兒和幼童
也一一慢慢長大~


這期間還好有微信群可互通

大家才能分享新訊

各自明白兩岸三地細節

歡喜霞文堂宗長們也都安康

181215.jpg

讚嘆康章炳宗長

才藝精進書墨日益佳
歡喜收藏他的勵志書法

WeChat 圖片_20230105190959.jpg

也被他投稿報章雜誌的文稿給感動

這些建言和心得

都是很淺顯~很日常的重要小事

但若稍不注意就亂了大事

並且也只有走過
我們早年的生活

才能體會

宗長的用心和苦口婆心
南無阿彌陀佛

181219.jpg

mmexport1496026722749.jpg

mmexport1491895593905_1.jpg

181216.jpg

mmexport1482194194248_1.jpg

mmexport1482195969679_1.jpg

 

新聞報導也轉貼分享宗親們

 

鹭江吟草微刊第十二期2022年

聚焦廈門金磚:專家學者評議會晤市民文明公約(2017-02-17 08:08廈門日報)

獲獎作品作者康章炳、胡玄等市民代表受邀一起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意見建議。“舉辦廈門會晤,是把廈門文明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的良好契機。”康章炳說,因此,他反復修改了兩三遍,把自己認為廈門在文明創建方面應該繼續提升的內容,如待人禮儀、交通出行、環境衛生都寫了進去,倡導人們“公共場所不喧嘩,排隊上車不擁擠,不亂吐痰丟垃圾,勤掃垃圾淨環境……”康章炳期待著,公約出台後,能通過加大宣傳,變為人人的自覺行動,對今後廈門文明創建產生更深遠的意義。

 

為老知青而作    康章炳(三班)

 

歲月流長七十庚,兒孫繞膝溢歡聲。曾留土地耕耘久,經歷風霜氣志盈。

翰墨詩詞怡此刻,悠閒情意樂今生。朝陽滿目胸舒敞,暮彩連天晚景榮。

 

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嚴峻,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為落實黨和國家打贏這場特殊戰役的指示精神,廈門覺性書畫院發揮文化群體的特殊作用,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筆書寫和繪畫出一幅幅藝術作品,謳歌在疫情防治中不顧自己安危奮戰一線的醫務及其他人員,為疫情中逆行者致敬,為奮戰一線人員致敬!

 

“十佳读者代表”被推荐人康章炳:我与报社结缘32年

https://news.xmnn.cn/xmxw/202211/t20221117_50091.html

康章炳展示他珍藏的剪報。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房舒 圖/蔡茂祥 攝)打開袋子,73歲的康章炳拿出了他的“珍藏”:大大小小的數十份剪報。有的已經泛黃,有的還是原來的紙張模樣。 “這些都是發表在《廈門日報》《廈門晚報》上的文章,有160多篇。”康章炳如數家珍地說道。康章炳是一名退休工程師,也是有著32年“報齡”的老報人。從1980年至今,在廈門日報社舉辦的各項活動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160多篇見報文章     串起與日報的不解之緣

 

  1980年,31歲的康章炳在廈門市北溪引水管理所工作。這一年,他因為單位訂報,有了讀報的習慣,最喜歡看的就是《廈門日報》,“《廈門日報》關注民生、體恤民情,還接地氣。”

  康章炳雖是理工科出身,卻也熱愛寫作,喜歡上讀報後,他開始提筆寫作,投稿文章。 1980年5月份,他向《廈門日報》投出了第一篇稿件,這篇稿件以《人民渠道人民管》為題,刊登在了《廈門日報》的第二版。一投即中,給了康章炳莫大的鼓勵。他開始頻繁向《廈門日報》投稿,他的文字簡潔有力,見解獨到。同年10月25日,他的文章《人應當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在《廈門日報》刊登。 1981年3月,他的投稿連續被刊登了3篇……“為《廈門日報》和《廈門晚報》寫稿,成了我業餘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康章炳說,為了提高寫稿水平,他利用業餘時間閱讀了大量的報紙雜誌,還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2006年康章炳退休,開始自費訂閱《廈門日報》《廈門晚報》至今。其間,康章炳堅持積極撰稿、投稿。 32年來,他先後有160多篇文章在《廈門日報》《廈門晚報》上見報,題材廣泛,有評論、散文,還有攝影、書畫作品等。

 

  積極參加報社活動     珍藏的老報紙有好幾箱

  康章炳告訴記者,每當廈門日報社有活動,他都積極參加。 1995年,他撰寫的文章在《廈門晚報》的“公交與市民”徵文比賽中獲獎,被聘為公交乘客監督員;他還加入《廈門晚報》的“拍客聯盟”,將投稿領域從文字拓寬到攝影,為此專門購置攝影器材設備;2007年,他為第七屆讀者節獻計獻策,獲評“十佳金點子”,在讀者節當天來到現場接受頒獎;同年,他被聘為新聞社會監督員,為廈門日報社多方面建言獻策。

  康章炳告訴記者,自廈門日報社開始舉辦讀者節起,他每一年都到場參與,端著相機記錄現場活動,照片也多次刊登在《廈門日報》上。

  在康章炳的家中,有好幾箱寶貝。 “都是日報和晚報的歷年報紙。”他說,每當遇到喜歡的文章,他都會精心裁剪下來,“有時間還會再拿出來看看。”

  如今,康章炳還關注了“廈門日報”微信公眾號,“坐公交車時就拿出手機翻翻公眾號,很方便。”康章炳說,他還學會了截圖、轉發,遇到喜歡的文章,會發給女兒一起看。

  康章炳告訴記者,因為與廈門日報社多年的互動,他的視野不斷拓展,生活的厚度也在不斷積累。不僅如此,《廈門日報》還拓寬了他通往文學、藝術的大道,退休後開始學習書法、國畫,也會第一時間把創作投給《廈門日報》與《廈門晚報》。

 

mmexport1496026727320.jpg

mmexport1496026735442.jpg

mmexport1496026746775.jpg

mmexport1496026750217.jpg

mmexport1496026755287.jpg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祝賀安山溪墘康氏大宗祠落成慶典圓滿3.jpg

謝謝同安豪山

振華宗長率先貼圖分享

因此也即時分享在臉書交流群組

 

後續感謝廈門祖地章炳宗長

在微信貼短片分享

 

雖然集合所有短片

編輯還是很長

但是因感動

所以仍然決定花時間整理


雖然隔著電腦
觀賞微信
但能收到新知
就是謝謝霞山宗親
從影片中看到大家
覺得好親切與溫馨

圖片_20230522183639.jpg

 

當看見以康家媳婦為首的六婆~

組成腰鼓隊喜樂進場

整體隊伍好莊嚴

大家都好讚喔

 

好多年不見了

很想念大家喔

宜蘭宗親1.jpg

2023年5月22日(農曆四月初四)
溪墘康氏大宗祠
重建落成慶典
台灣宜蘭康氏宗親會
有組團前往參加盛會
也有邀淳菁
但因台胞證過期
就作罷
只有滿心祝福

宜蘭宗親.jpg

343105.jpg

 

感謝

台灣康氏宗親總會

義宗理事長也代表在大會祝福

 

隨喜讚

 

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安山

溪墘康氏大宗祠重建落成慶典圓滿成功

同時再次祝賀

兩岸五山後裔宗親聯誼圓滿成功

南無阿彌陀佛

 

回顧

祝賀漳州龍海安山康氏大宗祠修繕俊工慶典活動歡喜圓滿.jpg

 

轉貼廈門霞山宗親詩文和留言

 

慶賀溪墘大宗祠重建落成

康章炳詩文兩則

 

溪墘大宗祠,慶賀如潮流。

鑼鼓齊宣夭,彩旗共飛舞。

霞山腰鼓隊,鏗鏘又靚麗。

八方宗親聚,慶賀又敘情。

敬拜族先祖,祈求家族旺。

舉杯共祝福,康氏萬代昌。

 

祝福康氏族旺家昌

八方宗親拜先祖,慶賀盛況舉空前。

鑼鼓宗旗迎祥氣,康氏族旺昌萬年。

 

康章炳留言

謝謝淳菁將我拍攝的慶賀盛況,有機串聯起來,編輯成較完整的慶賀場面錄影美篇,對於霞山於溪墘都是難得的收藏資料。

 

康亞本留言

 

讓情義聚成花朵,朵朵别致,讓牽掛連成福字,字字真心。

小小手機天下通,遠隔千里同慶賀,淳菁安康多奉獻,寫詩視頻共分享。

溪墘大宗祠慶典,拱門地氈排百里,四方宗親同祝賀,兩邊腰鼓震天響。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款文化苑電子收據和證書_副本.jpg

20230507

收到廈門宗長康志堅

傳來捐款文化苑電子收據和證書

當下感到很驚訝

同時很汗顏

真是不好意思

因為自己能力有限

沒能盡更多的心力和財捐

 

今天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相關負責行政工作人員

在微信貼文
希望淳菁轉達
並給予義宗理事長通訊電話和地址

因為要統一寄發

2020年1月10日

台灣康氏宗親們捐獻的收據和證書

 

在徵得義宗理事長同意下

也請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幫忙拍下電子檔給淳菁編輯
 

本著給宗親們
大家都有因緣盡一分心力
所以希望藉此呼籲

 

因為能有更多宗親師長加入

因為有更多關注和捐獻

才能為文化苑建設添磚加瓦

加速建設進度

並加乘為拋磚引玉效應

 

因為古衛國康氏文化苑建設

是全球康氏人

共同的偉大文化大事紀

 

希望大家

都能共同來護持

南無阿彌陀佛

康淳菁合十20230509

捐贈收據.jpg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氏周文王衍派🔔
康叔肇宗封衛國🌏

讚嘆👍👏
獻堂會長為海內外宗親
隆重舉行首屆祭祖大典
康氏旗海揚風而上🏆
鼓聲如雷動震天地💓
壯觀的歷史場景📡
再為康氏文化寫新頁💯
隨喜祝賀💕
儀式熱烈順利圓滿成功🎊

樹有根水有源🌱
感恩
榮幸身爲周文王後裔😇
更感動
2023年4月29日
中華康氏500多族人
齊聚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古卫國“康氏文化苑”
始祖殿(康叔祠)💫^_^

大家穿著古裝
在狂風烈日下
莊嚴又熱情洋溢的神情
整個內心都跟著奔騰
也嚮往
再一次遊覽古都朝歌願🍀

感謝💕
民軍和所有宗親分享
歡喜線上同享影視
淳菁轉載😊再將影像✊
重新剪輯💞分享寶島宗親💧
南無阿彌陀佛🙏

網頁擷取_1-5-2023_212253__副本.jpg

 

古衛國康氏文化苑,位於河南淇縣,佔地面積150餘畝,總投資約6.5億元,由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投資建設。

淇縣古稱朝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為殷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時期衛國國都,也是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除了是商衛文化、鬼谷文化、女媧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封神演義》故事發生地。

更是康、石、林、衛、商、殷以及韓國康氏、琴氏等姓氏起源地。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428_113138.jpg

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暨全球宗親聯誼年會
爲迎接2023年盛會
禮敬
康氏文化苑
夜間測試點燈照亮星空


感恩感動
工作者群策群力趕工加班
辛辛苦苦的奉獻
請爲康氏無私的宗親們
熱烈鼓掌點讚
並祝2013年會圓滿成功🎊

看見康氏圖騰
就是感恩和感動
讚嘆獻堂總會長
是康氏大菩薩
是三不朽的標竿
更是全球康家人的典範
感佩
獻堂宗長
無私大愛的付出
親自領頭帶動宗族
建設康氏文化苑
希望大家
都一起祝福
祝福康氏文化苑
早日順利圓滿完工
祝福獻堂總會長
祝福全台所有宗長
身體健康一切平安
南無阿彌陀佛🙏

mmexport1682650806660.jpg

mmexport1682544310379.jpg

mmexport1682544314376.jpg

 

 


 

文章標籤

康淳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